顯示具有 硬體設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硬體設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01-02

若覺得 Raspberry PI 抓不住你,試試這個

說實在的,目前的 Raspberry PI 硬體及設計上都有些陽春,幾次想下手,看到其規格實在很給它難下手。

若你想法和我一樣,可參考以下這個東東!

☞ 網址:ODROID-C1

附張和 Raspberry PI 的比較圖:


2015-01-01

一些基於 GNU/Linux 的小型電腦設備

RaspBerry PI 這個東東,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其實在很多小型電腦設備上都可看到 GNU/Linux 的踪影。

在以下網站連結中,可看到 "很多" 這類的產品,提供給對這方面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 Ringing in 2015 with 40 Linux-friendly hacker SBCs

2014-11-24

2014-10-29

頭好壯壯的 MAC Desktop

Mac 的電腦價格雖然....

但或許真的應驗了那句話:"一分錢一分貨"

現在 PC 的機殼有辦法這樣嗎?

以下圖片來至下面的連結,該網站有更多的圖片可供好好欣賞:


2008-04-16

linux 安裝硬碟分割

昨天,一位朋友的 wndows 2000 系統無法新增印表機,我幫他看了一下,原來是當初 mis 人員在規劃硬碟時,將該顆硬碟分割為 c 及 d,c 槽只有4.8GB,而且由於安裝了太多程式,導致 c 磁碟機只剩下 300KB,要裝印表機時,空間當然不夠了。而 d 有著 30GB(幾年下來只用了 3 GB 多)。一般來說這樣的分割沒錯,因為 c 槽只是放些程式及一些系統的檔案,而 d 要分割這麼大,主要是考量要放置個人使用的一些檔案。

不過有個盲點,一般在 windows 中,個人的內定檔案都是放在該使用者的 mydocument 之下,而像桌面及安裝的軟體等儲存位置也都是在 c 之下,說句坦白的,除非使用者很刻意的將檔案存在 d 分割區,否則這個 d 分割區可能到該電腦停用或報廢時都沒用到。

這不禁讓我想到在 linux 下,也有同樣的狀況。很多專家都建議將一顆硬碟分割成分幾個分割區使用,如 /boot、/home、/、/var..等,但一定得如此嗎?

專家的說詞是:

1. 便於管理
2. 當某分割區出現問題時,不致影響到其它分割區的資料

個人對此頗不以為然,原因除前所述外,我想當一個分割區出問題時,通常該代表著該硬碟即將壽終正寢了;便於管理呢?更是有點給它扯,在 /etc/fstab 中有著太多設定會便於管理嗎?不會看錯 mount point 而發生一些意外嗎?日後轉移資料不會看成困擾嗎?會不會造成後續維護人員的負擔?

在網路上常會發現到很多使用 linux 者求救關於某個分割區(通常是 /boot 或是 /home)空間不夠的問題,要如何處理。我想就是將硬碟分割成多個分割區的後果。

個人覺得一些先進建議的多個分割區方式,有著時代背景,早已不合時宜了。why?以前的 FreeBSD 或是 linux 系統需求的空間並不大,整個安裝起來可能不到幾個 GB,今日呢?舉個例子,由於核心愈來愈大,單獨的一個 /boot 區照傳統建議的 256MB,根本就不夠,這在升級核心或安裝多個核心時怎會不出問題呢?

其實,在 linux 下分割硬碟,往往依個人需求及觀點不同,有著太多不同的方法,在一些似是而非、以訛傳訛的論點下,往往造成很多新進者一時不察,導致日後升級上的困擾。

熟悉 linux 或 FreeBSD 系統的人了解,所有的目錄都是放在 / 這個 root 目錄下,另外還有一個 swap 來做記憶體交換之用。因此在現在很多先進都建議只要將系統分割成 / 及 swap 即可,這也是個人建議的方式。

於是乎問題又來了,解決了分割的問題,那麼 swap 要切多大呢?一些舊有的資料顯示為使用記憶體的 2-3 倍,大約在 256MB 就行了。同樣的,這個觀念亦過時了。

由於現在硬碟容量今非昔比,個人建議將 swap 分割到 2GB 左右,這樣當系統的傳統記憶體使用完時,swap 容量應該夠了。

所以,我的建議是當拿到一顆硬碟要安裝 linux 時,不知如何處理分割問題,不妨將 swap 分割成 2GB,其它的通通給 /,這樣你的系統會很簡單;若是發現到硬碟不穩了,請趁早換掉吧,重要的在這顆硬碟內的 "資料",而非該硬碟;硬碟有價,資料無價。

若真的很重視資料安全性,不妨用兩顆硬碟架個磁碟陣列,我想比將一顆硬碟分為幾個分割區比較安全的說法來得具體多了。

2008-04-11

logitech v220 mouse

logitech v220 這款滑鼠照官方網站的說法,較適用於筆記型電腦(因為體積較小),不過由於和其它類似品價格、功能比較後,我還是買了這台,並使用在桌上型電腦上,個人感覺還好用的,也無過小而使用起來不便之處。

這款滑鼠的基本規格如下(資料及圖片來自於官方網站):

1. 人體工學設計,柔軟橡皮側邊,提供絕佳舒適握感: 防滑的柔軟橡皮側邊,提供絕佳舒適操控感覺,滾輪鍵區域呈脊狀弧度,捲動頁面時提供更好的手握感。

2. 電池壽命增長: 有了電源開關,滑鼠電池壽命最高可達6個月。電池不足時,LED電池狀態指示燈會提醒您更換電池。

3. 方便攜帶: 當袖珍型接收器扣上滑鼠時,滑鼠會自動關閉電源。

4. 高解析度光學技術:1000dpi 光學感應,Logitech V220無線光學滑鼠的光學感應效能是一般光學滑鼠的2.5倍。

5. 四向滾輪+縮放: 最適合於瀏覽數位相片及試算表,即時縮放顯示,可以垂直及水平捲動頁面。

當然以上規格難免有些膨風,例如現在的滑鼠大多到 800 dpi 了,另外在 linux 上使用其四向滾輪會變成兩向滾輪(只能前後滾動)。

這個滑鼠安裝上幾乎是不痛不癢、非常方便的,裝上電池後,將接收器插進 usb 埠,滑鼠就可以使用了。

主要部份分為二者(參考附圖一),就是一支滑鼠(使用時需裝上內附的電池)及一個接收器。以前的無線滑鼠有些是用紅外線感應的(現在幾乎已看不到了),往往會有方向性的困擾。而這款滑鼠和接收器之間完全無方向性,像我為了方便將接收器放在電腦主機背後的 usb 插槽內,和滑鼠之間的互動也沒問題。

附圖一


另外就是 1000 dpi 的感應解析度(市面上有 1600 dpi 的其它廠商產品),在 linux ubuntu 下使用算滿方便的,從右下角移到左上方(對角滑動)較其它低於 1000 dpi 的滑鼠快速、方便了許多。雖然有這項優點,不過若你原先的滑鼠 dpi 沒這麼高,可能需要個幾分鐘來適應。

這個滑鼠在不用時可將滑鼠的電源關掉,若是使用在筆記型電腦上,亦可將接收器放在滑鼠底部(參考附圖二),的確是個不錯的設計。

附圖二


價格市面上應該在 800 台幣內就可買到了。雖然可能可買個三支左右的傳統有線滑鼠,不過考慮到方便性,及少了那老鼠尾巴所造成的不便,我想滿划算的。

logitech v220 官方網址資料:
http://www.logitech.com/index.cfm/notebook_products/mice/devices/3295&cl=tw,zh

ubuntu 7.10 VS 8.04 效能簡單評比

不多時,ubuntu 8.04 就要正式上場了。因此在大家的厚望下, 8.04 有些什麼較先前版本為優的特性呢?

在 Ubuntu "7.10 vs. Ubuntu 8.04 Benchmarks" 這篇文章中,將此兩者做個簡單的比較、測試,或許可為大家解答一些答案。

ps:測試結果以 8.04 的結果為主,若較差者以 "紅色" 表之

● 測試軟體版本

ubuntu 7.10
ubuntu 8.04

兩者都更新至 2008-04-03

● 硬體環境

主機:Lenovo ThinkPad T60
CPU:Intel Core Duo T2300(1.83GHZ)
記憶體:1GB DDR2
硬碟:80GB STAT 介面
顯示卡:ATI Mobility Radeon X1400 128MB 顯示卡記憶體

- ubuntu 7.10 軟體執行環境
核心 Linux 2.6.22、GCC 4.1.3、GNOME 2.20、X.org 7.2

- ubuntu 8.04 軟體執行環境
核心 Linux 2.6.24、GCC 4.2.3、GNOME 2.22、X.org Server 1.4.1

● 比較方式

- 分別以 Bootchar、Doom 3、LANE encoding、time disk reads、Gzip Compression、RAMspeed 測試這兩個版本

● 測試結果

- Bootchar v0.9,主要用來測試 ubuntu Boot Time,以秒為單位,時間愈短愈佳

7.10:23 秒
8.04:26 秒

* 8.04 多出 3 杪

- Doom 3 v1.3.1 版,並使用不同解析度及顯示品質測試,以 FPS 值來表示其優劣,值愈大愈佳

800x600(high quality)

7.10:50.7 fps
8.04:49.8 fps

* 8.04 差了 0.9 fps

1280x1024 Low Quality

7.10:22.0 fps
8.04:20.7 fps

* 8.04 差了 1.3 fps

- LANE Encoding v3.97,將一個 81.3MB 的 wav 檔轉換為 mp3 格式所需時間,時間以秒為單位,也是愈短愈好

7.10:61.56 秒
8.04:61.55 秒

* 8.04 小勝 0.01 秒

- Time Disk Reads,這項是使用 hdparm -t /dev/sda 來做測試基準,單位是 MB/s(每秒可傳 MB 數),此值愈大愈佳

7.10:34.20 MB/s
8.04:34.13 MB/s

* 8.04 差了 0.07 MB/s

- Gzip Compression,使用 gzip 將一個 745 MB 檔案(.tar檔)壓縮成 .gz 檔所需時間,以秒為單位,時間愈短愈好

7.10:61.61 s
8.04:62.91 s

* 8.04 差了 1.3 秒

- RAMspeed v2.4.1 測試,分別用 INTEGR BatchRun Copy 及 INTEGR BatchRun Add 來取值,單位是 MB/s,其值應該是愈大愈好

INTEGR BatchRun Copy

7.10:1946.10 MB/s
8.04:1946.65 MB/s

* 8.04 多出 0.55 MB/s

INTEGR BatchRun Add

7.10:2270.53 MB/s
8.04:2295.61 MB/s

* 8.04 多出 25.08 MB/s

結論

在部份的測試中,7.10 都較 8.04 優了些。可能 8.04 正式發表時,情況有所改觀。

要強調的是,這些都是一些極簡單的測試,並非很精確、具代表性,所以參考一下即可,莫太在意。

2008-03-04

小巧可愛的 everex gpc mini

可能對 everex 這個電腦廠牌有點陌生,講到大眾電腦可能大家就了解了。everex 是大眾電腦(FIC)於1983年全球化佈局下之自創品牌。

gpc mini 是 everex 產品中的一員。使用 gOS(一個源生於 ubuntu 整合 google 軟體)作業系統,這對於 ubuntu 的使用者來說,是件滿好的消息。

以下是其規格:

- 大小:22.6 X 17.2 X 4.2(單位:公分 W X D X H)

- cpu:1.86GHz Intel® Pentium® Dual-Core Mobile Processor T2130 (1MB L2 Cache, 1.86GHz, 533MHz)

- 記憶體:512MB DDR2 667 SDRAM

- 光碟機:DVD+/-RW

- 儲存設備:20GB Hard Disk Drive

- 顯示卡:Intel® Graphics Media Accelerator GMA950

- 音效卡:Realtek ALC268 High-Definition Audio

- 網路卡:10/100/1000 Ethernet Port

- 輸出:DVI-I Port, (1) S-Video Port, (1) IEEE 1394 Port, (4) USB 2.0 Ports, (1) Headphone/Line-Out Port, (2) Microphone/Line-In Port

- 輸入:(1) 4-in1 Media Card Reader,

所裝軟體:

- 作業系統: gOS

- 安裝軟體: firefox、gMail、Meebo, Skype, Wikipedia, GIMP, Blogger, YouTube, Xing Movie Player, RythemBox, Faqly, Facebook and OpenOffice.org 2.3 (includes WRITER, IMPRESS, DRAW, CALC, BASE)

預定在四月份上市,價格為 $499。這個價格有點貴,不過考慮到使用的作業系統、相關軟體成本。我想比一般類似的硬體加 m$、軟體,絕對來得便宜多了。

另外像中文系統、locale、中文輸入 法 .. 等,都要自己安裝。我想 gOS 是 ubuntu 的一個洐生版本,應該不是大問題。

everex 國內也有相關網站,不過內容和國外的相差滿多的,屆時這項產品在國內可否看到,不妨打電話(0800-095885)到其客服問問看。

--- 參考資料 ---

everex 網址:

http://www.everex.com/

everex 台灣網址,內容和上項差滿多的,很多內容都沒有 :-(

http://www.everex.com/taiwan/taiwan.htm

gOS 網站:

http://www.thinkgos.com/

以下圖片來自 http://www.everex.com/products/gpc_mini/gpc_mini.htm


2007-12-18

耳麥的特殊用途

耳麥就是如附圖右方的一個電子產品,將耳機及麥克風同時裝在一起,用時只要掛在耳朵上即可同時使用耳機來聽聲音及講話。

由於個人是中度聽障,並非完全聽不到聲音,若戴上助聽器的話,一般面對面的對話沒什麼問題(離遠了還是聽不清楚),但若是拿下助聽器,那麼彷彿就進入了 "無聲世界"。

這個情況有好有壞,就在於個人如何去想了。

像是一般的電話沒法子直接接聽,而要用一個特殊設備轉接到助聽器,才聽得到;而手機呢,則一定要有擴音(speaker)的功能,接聽才沒問題。

我目前使用 skype 來和某些特定人士連絡,使用耳麥沒什麼問題,只要將所有音量調到最大就可以了。不過偶然之間發現一個好用的功能,當使用耳麥時也可聽到一般人講話的聲音。因為經由麥克風可將聲音放大之故。

所以當我在電腦前時,一定將耳麥掛上,這樣別人和我說話時,可一定程度的聽到對方的聲音。

可能有人問,掛上助聽器,不就可聽到了?一來戴助聽器真的很不舒服(想想在耳朵內插入一個東東的感覺),但戴耳麥就比較舒服些,另外即使最好的助聽器只可聽到約 24 階的聲音變化,但自然的聽力最少可聽到幾百個音階。

目前國內有多少聽障人士呢?約 10 萬人(一說14 萬人),因此這個族群可說是 "少數民族"。因此在 "物以稀為貴" 情況下,很多事個人覺得有些不太合理。

以附圖的助聽器來說吧,一個要多少台幣呢?至少 3 萬元起跳,兩個自行算算吧!

而認定聽障的方式呢?是以你聽力比較好的那隻耳朵計算(也就是專業名詞中的優耳),也就是說如果有一支耳朵正常,另一支即使完全聽不到,那麼,sorry,這種情況還算是正常人。

在 2005-10-31 聽力變化後,一路走來有些跌跌撞撞的,很多事都是自己摸索過來的,相關單位給予的協助真的很有限,我想政府有關方面應該在這方面多著力才是。這方面在以後的文章中會不定時的列舉出來。

2007-12-03

安裝ubuntu 時,螢幕一片漆黑?

昨天,幫人在 4 台電腦上安裝ubuntu 7.10 作業系統。

由於是上了些年紀的電腦,於是在過程中有些不順。

首先使用 ubuntu 7.10 的 live cd 來安裝,螢幕顯示一片漆黑,無法繼續安裝,於是想到使用 Alternate install CD 安裝,在安裝過程中一切順利,但重新開機後,要進入 xwindow 時,螢幕又是一片黑。

我想這是顯示卡支援的問題,只有動手修改 xorg.conf 這個檔案了。由於顯示卡大多支援 vesa 的模式,所以只要將xorg 中的顯示卡改為 vesa 即可。

可以看一下 vesa_drv.so 這個檔案,在 ubuntu 中顯示卡都是使用 "顯示卡名稱_drv.so" 的格式,像本例使用 vesa 那麼 其檔案便是 vesa_drv.so,如下:

# locate vesa_drv.so
/usr/lib/xorg/modules/drivers/vesa_drv.so

接著修改 /etc/X11/xorg.conf,記得先將此檔備份:

# sudo gedit /etc/X11/xorg.conf

將其中的 Driver 改為 vesa,如下:

Section "Device"
..
Driver "vesa"
..
EndSection


然後重新開機後,就能進入 xwindow 了。

2007-02-08

adsl 速率測試

有時可能需要測試你的 adsl 速率,在網路上這類的網站不少,但提供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在以下網址的 HINET 速率測試,除了提供了一般陽春的連線測試外,尚提供了下載、上傳檔案的測試(一般來說這個較準及客觀),所以如懷疑你的 isp 灌水,不妨在此測試一下,當然,網路如果感覺不順、怪怪的,也可測試喔。

HINET 連線速度測試

下圖是我所使用固定 ip 測試的畫面。

figure 1

2006-12-11

any key(按任何鍵)在那里

相信大家在使用電腦或是安裝、設定後,常看到類似 "按任何鍵繼續(Press any key)" 這類的訊息。

看看下面的圖片吧,不覺莞薾。



另外,發現一個網址,內有一些好笑、幽默的圖片,如果你是個有點討厭 ms 的人,相信看了這些圖片會不自覺的會心一笑。

http://www.mexned.nl/html/humour/index.html

2006-12-10

介紹張 funny 的圖片(有點 anti-ms)

可能是民族性關係,東方人的幽默感常常比不上老外。

以下這張圖,乍見之下可能看不懂它的意思,那麼比對一下你的鍵盤吧。

我不賣關子了,那個工具可以讓你方便的按下 ctrl-alt-del 鍵。

國內這類搞怪的圖片好像不多耶,還是國內擁 ms 的人太多了 :-)

2006-06-28

USB 隨身硬碟,這個不錯用

前些日子,公司的一台 nb 出了問題,由於是外國貨,加上也有些年紀了,所以就不送修了,但其中的 2.5 吋硬碟還好用,於是就去買了個 USB 硬碟的外殼,將這個 20 GB 的硬碟裝了進去,如下圖。

目前 USB 硬碟的外殼有 2.5 及 3.5 吋的規格,我所買的體積較小,可直接放在口袋內,使用起來比較方便。



於是問題來了,如果該硬碟的分割格式不對或是分割區不符理想時,怎麼辦呢?

第一步就是使用 cfdisk 來分割你的硬碟,要注意的是分割整個硬碟,所以指令應用

# cfdisk /dev/sdb

而不是 sdb1 或 sdb2,會用 sdb,是因為我內裝了一個 3.5 的 scsi 硬碟,所以第一個 USB 硬碟就是 /dev/ddb? 了。

另外在分割區的 type 一般為了可攜性,多是使用 FAT32(VFAT) 這個格式。

cfdisk 使用滿容易的,請 man 一下或自行操作一次,應該就可上手了。



經由以上 step,再來就是 format 了,就要看你分割了幾個區域,以我來說只有一個分割區,就是 /dev/sdb1

# mkfs.vfat /dev/sdb1

現在,應該就可正常使用這個 USB 硬碟了。

另外,如何檢查你的 USB 硬碟呢?

不妨使用 fsck.vfat 這個指令吧?

不加任何參數,會顯示語法(參考附圖)

# fsck.vfat



下圖則是我使用

# fsck.vfat -vrt /dev/sdb1

指令的抓圖:



另外,你也可以使用 lshw 或是 lsusb,來看看相關的 USB 設備,如圖是使用 lsusb 的抓圖:




-----

最後要強調的是:

1. 分割、格式式、檢查 USB 硬碟時,最好先 umount 該硬碟,否則可能會損壞該硬碟
2. 有些指令需以 sudo 來執行

2006-01-06

在 UBUNTU 上安裝 scanner 簡易介紹

今天在公司試了兩台 scanner,看看是否能在 UBUNTU 下使用,結果滿慘的,兩台都不能 UBUNTU 上使用,不過藉此也學到一些技巧。

在 UNIX-LIKE 上使用 scanner,都是透過 xsane 來實現,分為幾個步驟:

1. 是否有安裝相關 packages

檢查是否已安裝了以下套件

xsane
xsane-common

2. 檢查是否有抓到 scaner 設備,現在一般 scaner 都是使用 USB 介面,所以:

# lsusb

看看是否有顯示你的 scanner 設備,不過可能抓到了,xsane 可能沒有相關的驅動程式,所以還需到 xsane 官方網站看一下是否有支援,網址如下:

http://www.sane-project.org/sane-backends.html

另一個就是用 sane-find-scanner,這個程式可用來偵測 USB、SCSI 或是平行埠 scanner 設備 。

3. 經過以上兩個步驟後,可使用 xsane 來測試是否正常,或是用 gimp 來測試

另外,可再參考一下 /etc/sane.d/ 下的相關檔案。這些檔案名稱指出了 scanner 廠商,其內容不妨自行參考一下,設定滿簡單的。一般來說市面上新款的 scanner,xsane 大概都沒支援,所以先在 xsane 官方網站看一下,或是到一些二手網站買中古的 scanner。

參考資料:

man xsane
http://www.xsane.org/

2006-01-05

在 UBUNTU 使用 MO

約在 6、7年前買了兩台 MO( Magneto Optical),廠牌是 FUJITSU(DYNA MO 640 AI),介面是 ide 介面,到目前這兩台都可正常使用。

在家及公司我都是使用 UBUNTU 的作業系統,所以為了方便起見,想在家中及公司各裝一台,這樣在一些資料的攜帶上就方便多了。

將 MO 裝到電腦主機內後(第二組 IDE 的 MASTER 所以也就是 hdc),看看 dmesg 中是否有抓到這個設備:

# less /var/log/dmesg

其中一行如下,顯示出系統己抓到這個設備了:

[4294675.690000] hdc: FUJITSU MCC3064AP, ATAPI OPTICAL drive

接著下來將一片 640 MB 及一片 230 MB 的 MO 片放入 MO機中,並 mount:

# mount -t vfat /dev/hdc /mnt

其中 640 MB 的沒問題,230 MB 的那一片出槌了,可能是檔案系統或是分割區的問題,於是想將 230 MB 的這片 fo 成 ext3 格式。建議使用 fdisk 來做這項工作,因為使用 cfdisk 如碰到有問題的 MO 片,沒辦法繼續分割。

# fidsk /dev/hdc

以下是部份內容:

Command (m for help): p

Disk /dev/hdc: 228 MB, 228518400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27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Command (m for help): n
Command action
e extended
p primary partition (1-4)
p
Partition number (1-4): 1
First cylinder (1-27, default 1):
Using default value 1
Last cylinder or +size or +sizeM or +sizeK (1-27, default 27):
Using default value 27

Command (m for help): p

Disk /dev/hdc: 228 MB, 228518400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27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hdc1 1 27 216846 83 Linux

Command (m for help): w
The partition table has been altered!

Calling ioctl() to re-read partition table.

WARNING: Re-reading the partition table failed with error 22: Invalid argument.
The kernel still uses the old table.
The new table will be used at the next reboot.
Syncing disks.

其中可能會有 WARNING 不去鳥它。接著下來 fo 這片 MO:

# mkfs.ext3 /dev/hdc
mke2fs 1.38 (30-Jun-2005)
Filesystem label=
OS type: Linux
Block size=1024 (log=0)
Fragment size=1024 (log=0)
56000 inodes, 223160 blocks
11158 blocks (5.00%) reserved for the super user
First data block=1
28 block groups
8192 blocks per group, 8192 fragments per group
2000 inodes per group
Superblock backups stored on blocks:
8193, 24577, 40961, 57345, 73729, 204801, 221185

Writing inode tables: done
Creating journal (4096 blocks): done
Writing superblocks and filesystem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one

This filesystem will be automatically checked every 20 mounts or
180 days, whichever comes first. Use tune2fs -c or -i to override.

這樣這片 MO 就可以使用了。

# mount -t auto /dev/hdc /mnt
# ls /mnt
lost+found

由於剛建立的磁片,所以只有 lost+found 這個目錄。

用 df 來顯示相關的資訊,其中 /dev/hdc 就是這台 MO:

Filesystem 1K-blocks Used Available Use% Mounted on
/dev/hda1 76896316 7371336 65618780 11% /
tmpfs 372044 0 372044 0% /dev/shm
tmpfs 372044 12588 359456 4% /lib/modules/2.6.12-10-386/volatile
/dev/hdb1 39516244 131228 37377696 1% /backups
/dev/hdc 216087 4127 200802 3% /mnt

以下是使用 640 MB MO 片,顯示的內容:

# mount -t vfat -o utf8 /dev/hdc /mnt

# ls /mnt
clipper5 重要軟體

從前使用 clipper5 寫的程式,原來都放在這片 MO 片中。

2005-12-24

簡述如何安裝硬碟

首先想想在 windows 下如何安裝一個硬碟,是不是分為三個 step:

1. 分割硬碟
2. format 硬碟
3. 經過以上兩個 step,在系統中就可增加一個英文字母代號,如 D: 的硬碟使用了

在 UNIX-LIKE 的使用方式很類似,只在第三個步驟不同。

首先先建立一些觀念,由於目前大多是使用 IDE 界面的,因此先了解一下這方面的常識。IDE 介面分為兩組,每一個又分為 MASTER 及 SLAVE 兩組,依順序在 UNIX-LIKE 中的設定分別為 hda、hdb、hdc、hdd,每一個硬碟的分割區以 1、2、3 .. 來分別,如第一顆硬碟的第一個分額區為 hda1、第二個則是 hda2,餘者類推,要注意的是邏輯分割區是從 5 開始。

分割硬碟在 UBUNTU 中有兩個程式可使用,fdisk 及 cfdisk,其中 cfdisk 較易上手,所以大部份都是使用這個程式。

例如要分割 /hdb

# cfdisk /dev/hdb

再來就是 format 分割區了,這要牽涉到所要用的檔案系統,像現在在 linux 中大多是使用 EXT3 的檔案格式,所以用 mkfs.ext3 來 format 分割區。

還有那些檔案格式的 format 方式呢?可在 command line 輸入 mkfs 再按 tab 就可叫出所有可 format 的檔案格式:

cremaker@eagle:~$ mkfs (再按 tab 鍵)
mkfs mkfs.ext3 mkfs.msdos mkfs.vfat
mkfs.cramfs mkfs.jfs mkfs.reiser4 mkfs.xfs
mkfs.ext2 mkfs.minix mkfs.reiserfs

例如我們在 /dev/hdb 分割了一個分割區,其代號為 /dev/hdb1,檔案格式為 ext3,那麼 format 的方式為

# mkfs.ext3 /dev/hdb1

經過以上兩個步驟,再來就是 mount 這個分割區了,例如要將這個分割區 mount 在 /mnt

# mount -t ext3 /dev/hdb1 /mnt

比較方便的方法則是在開機時,自動 mount 這個分割區,可藉由編輯 /etc/fstab 這個檔案來達成這個目的,例如我們想將這個分割區 mount 在 /hdb 這個目錄下,先在根目錄下建立這個目錄

# cd / ; mkdir /hdb

編輯 /etc/fstab 這個檔案,加入以下內容

/dev/hdb1 /hdb ext3 defaults 0 2

這樣在開機時就可自動 mount 了


參考資料:
man mount
man fstab
man cfdi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