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6

linux 安裝硬碟分割

昨天,一位朋友的 wndows 2000 系統無法新增印表機,我幫他看了一下,原來是當初 mis 人員在規劃硬碟時,將該顆硬碟分割為 c 及 d,c 槽只有4.8GB,而且由於安裝了太多程式,導致 c 磁碟機只剩下 300KB,要裝印表機時,空間當然不夠了。而 d 有著 30GB(幾年下來只用了 3 GB 多)。一般來說這樣的分割沒錯,因為 c 槽只是放些程式及一些系統的檔案,而 d 要分割這麼大,主要是考量要放置個人使用的一些檔案。

不過有個盲點,一般在 windows 中,個人的內定檔案都是放在該使用者的 mydocument 之下,而像桌面及安裝的軟體等儲存位置也都是在 c 之下,說句坦白的,除非使用者很刻意的將檔案存在 d 分割區,否則這個 d 分割區可能到該電腦停用或報廢時都沒用到。

這不禁讓我想到在 linux 下,也有同樣的狀況。很多專家都建議將一顆硬碟分割成分幾個分割區使用,如 /boot、/home、/、/var..等,但一定得如此嗎?

專家的說詞是:

1. 便於管理
2. 當某分割區出現問題時,不致影響到其它分割區的資料

個人對此頗不以為然,原因除前所述外,我想當一個分割區出問題時,通常該代表著該硬碟即將壽終正寢了;便於管理呢?更是有點給它扯,在 /etc/fstab 中有著太多設定會便於管理嗎?不會看錯 mount point 而發生一些意外嗎?日後轉移資料不會看成困擾嗎?會不會造成後續維護人員的負擔?

在網路上常會發現到很多使用 linux 者求救關於某個分割區(通常是 /boot 或是 /home)空間不夠的問題,要如何處理。我想就是將硬碟分割成多個分割區的後果。

個人覺得一些先進建議的多個分割區方式,有著時代背景,早已不合時宜了。why?以前的 FreeBSD 或是 linux 系統需求的空間並不大,整個安裝起來可能不到幾個 GB,今日呢?舉個例子,由於核心愈來愈大,單獨的一個 /boot 區照傳統建議的 256MB,根本就不夠,這在升級核心或安裝多個核心時怎會不出問題呢?

其實,在 linux 下分割硬碟,往往依個人需求及觀點不同,有著太多不同的方法,在一些似是而非、以訛傳訛的論點下,往往造成很多新進者一時不察,導致日後升級上的困擾。

熟悉 linux 或 FreeBSD 系統的人了解,所有的目錄都是放在 / 這個 root 目錄下,另外還有一個 swap 來做記憶體交換之用。因此在現在很多先進都建議只要將系統分割成 / 及 swap 即可,這也是個人建議的方式。

於是乎問題又來了,解決了分割的問題,那麼 swap 要切多大呢?一些舊有的資料顯示為使用記憶體的 2-3 倍,大約在 256MB 就行了。同樣的,這個觀念亦過時了。

由於現在硬碟容量今非昔比,個人建議將 swap 分割到 2GB 左右,這樣當系統的傳統記憶體使用完時,swap 容量應該夠了。

所以,我的建議是當拿到一顆硬碟要安裝 linux 時,不知如何處理分割問題,不妨將 swap 分割成 2GB,其它的通通給 /,這樣你的系統會很簡單;若是發現到硬碟不穩了,請趁早換掉吧,重要的在這顆硬碟內的 "資料",而非該硬碟;硬碟有價,資料無價。

若真的很重視資料安全性,不妨用兩顆硬碟架個磁碟陣列,我想比將一顆硬碟分為幾個分割區比較安全的說法來得具體多了。

1 則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