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美工應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美工應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04-11

gimp 之文字功能

使用 gimp 在一些商業應用時,難免的總會和 "文字" 扯上關係,可能是一些廣告文字、公司資料(像是公司名稱、電話、地址..)。

在 gimp 中提供了完善的文字功能,在此先做個簡說:

1. gimp 對於文字上的應用,是在現有圖層上產生一個 "文字圖層(layer)"

2. 要在 gimp 中使用 Text Tool(文字功能),可使用 main window 中的 Text Tool 這個 tool

3. Text Tool 提供的 Tool option dialog,可用來設定使用的字型(font)、大小(size)、是否對字體做 Hinting、Force Auto-hinter、或是去除字型邊緣鋸齒化功能(antialiasing)、顏色(color)、對齊(justify)、縮排(indentation)、行距(line spacing)以及字距(letter spacing)..等功能,另外就是將 "字" 轉換為 path 或是 selection 以做進一步的處理。

這些有些滿簡單的,有些比較複雜,在本文中會介紹 hinting、force auto-hinter、antialiasing、path、selection .. 等功能,其它的請自行試試(應該不難理解)。

ps:在各圖型按滑鼠左鍵可放大圖型

附圖一:原圖,我們將在此圖上加上 "美麗的阿里山日出" 這段字。


將原圖轉入到 gimp 後會發現到(附圖二)layer dialog 中的 "Background" 字型為粗體字(聰明的應該想到,若載入的原圖有透明層,該字體就是一般字而非粗體字了),這是因為此圖尚無一個 "透明層",在某些情況下,gimp 會自動幫我們設定這個 layer,如新增文字圖層、將選取區複製後,都會產生一個新的 "透明層"。

附圖二:在 layer dialog 中無透明層的顯示文字為粗體字


附圖三:是 text tool(文字工具)的 tool option dialog(即用來設定字型、文字大小.. 之用的對話框)


● 在圖一中加入 "美麗的阿里山日出" 字段

- 點選 main window 中的 text tool 工具,然後在附圖一中,想放置該字串的位置點一下,就會出現如圖四的輸入視窗(gimp text editor),你的字體會和我不一樣(本例為使用王漢宗海報體,以下範例改為 cwTex 粗黑體字體)。

輸入文字時,不妨先設定 font、size、color .. 等選項。

在 text editor 中有幾個有意思的選項(參考附圖四):

附圖四


open:開啟外部的文字檔
clear:清除輸入區的資料
ltr、rtl:文字的方向是要由左至右還是由右至左
use selected font:輸入文字時,是否在 text editor 中即時顯示該字體的樣子

以上請自行試試。

ok,輸入 "美麗的阿里山日出" 字串後,在 text editor 視窗中選 close 即可關閉 text editor 視窗。

這時,注意看一下 layer dialog 中是否多了一個文字 layer(圖五)。

附圖五


● Hinting、force auto-hinter、antialiasing

由於中文字較複雜,一般字體較小時,使用 antialiasing 功能是無意義的,它會將整個字串弄 "糊" 掉。

但在字體較大時,就有存在的意義了,不妨設定一下。其中的 antialiasing 是用來消除 "字串邊緣" 鋸齒情況;hinting 用來調整字型的筆劃美感;force auto-hinter 看字面意義,就可了解用來強迫自動 hinting 之用,通常這個功能對於字體有著不錯的效果(此項需和 hinting 配合使用,不能單獨使用)。

請參考附圖六、七,分別說明了 antialiasing、hinting、hinting + force auto-hinter 等效果

附圖六:未使用 antiliasing 及使用該功能的效果


附圖七:使用 hinting 及加上 force auto-hinting 功能的效果(為求效果,關閉 antialiasing 功能。通常來說加上 force auto-hinter 功能較佳。




這項功能有什麼用呢?記得前面所提及的中文字在小字時使用 antiliasing 字會糊在一堆,所以不妨關掉 antiliasing 選項,而使用 hinting + force auto-hinter 功能。

看圖可能比較難看出其差異,自行操作一下。

● 文字轉換為 path 或是 selection 功能

可能這樣的文字效果太普通了,是否想美化一下?在 gimp 中,可先將此文字層轉為 text selection(選取區),再對這個選取區做 "美化" 的動作。

首先在該 layer 中按滑鼠右鍵,選 "text to selection",就可將文字轉為選取區了(附圖八)。

附圖八:將文字圖層轉換為 "選取區 selection"


接著下來,便可對此選取區 "予取予求" 了,例如加上材質、漸層效果 .. 讓我們為這個選取區加上材質片。

- 選擇想加入的材質片
- 將中意的材質片拖放到此選取區中(附圖九)

由於篇幅,像漸層效果及轉換為 path 功能,請自行試試,以後也會專門說明。

附圖九


附圖十:完成的一個簡單文字 + 材質片成品

2008-04-07

做個不一樣的相框

在 gimp 中要做個相框是件很容易的事,在此介紹一種 "兩層(layer)" 相框的做法。

所謂的兩層相框做法,就是:

1. 首先使用 gimp 載入圖片,使用 layer 複製一個相同大小的 layer

2. 將上層的圖片縮小些(可使用影像視窗(image window)功能表的 Layer → Scale Layer 這個項目來縮小圖層,可以用 pixel 或是百分比(個人建議用此項)來達到此用的。同時為了較具活潑性,不妨將此 layer 做些變化,例如本例使用 Rotate Tool 來將圖型旋轉一個角度(視自己喜好而定)

3. 在底層的圖片,就是我們的相框部份了。我們可在此做不同的處理,例如將原圖的 hue(色相)改變、填入材質片(pattern) .. 等,以達到不同的相框效果

以下是一張由網路抓下的史前巨石文化智利外海巨人陣的圖片。

附圖一


附圖二是將底層圖使用 Colors → Colorize 中的 hue 來調整色相

附圖二


附圖三是將底層圖使用材質片來填充,是不是很有特色呢?

附圖三


這些只是個簡單介紹,想想是否可使用漸層或是顏色來做,並加上其它變化呢?自行試試!

2008-04-05

gimp 的一些體會與感想

對於美工點陣圖軟體,很多人會認為似乎在 linux 上只有 gimp 可以使用,其實這是錯誤的。像 kde 系列的軟體中也有 krita 這個東東,它也可以用來編輯點陣圖;還有很多類似的軟體,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在 http://www.gnomefiles.org/ 尋寶一下。

在 linux 上,由於 gimp 有著無上的代表性,所以眾人皆認為,在 linux 上的點陣圖編輯軟體,gimp 就屬唯一了。因此眾矢之的,很多人喜歡拿在 m$ 上的軟體來和 gimp 比較,我想是很不公平的。

在未走入 linux 世界前,個人最常使用的美工軟體是 photo impact 及 coredraw,其中的 photo impact 使用起來還真是方便,往往用滑鼠拉個幾拉,一個不錯的產品就呈現出來了;而 coredraw 用來做一些 logo 等類的向量圖,更是伴隨著我近五年的時間。

像 photo shop,個人使用過幾次,真格的,覺得很不上手,這或許和我使用的習慣不同吧!有些人會認為用 gimp 不好用,我想這也是使用習慣所致。

其實,我一直有種感覺,對於學習來說,是 how to 還是 know how 呢?how to 只告訴你怎麼做(可說是只重結果不問過程),而 know how 呢?是教你方法,告訴你為什麼要這樣(重結果更重過程);及為何會有這樣的結果。那麼想想那個比較 "優" 呢?

很多程式設計者或是美工人員,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想像、創意空間,軟體只是一個輔助的工具,它只是用來幫助你完成你的 idea 之用,也就是說你的創意是主要的因素,而軟體只是一種工具。

拿 photo impact 來說吧,很多東東它都幫你設定好了,你可以很方便的使用(how to),但可能在你完成一個相當棒的成品,你卻不了解這其中的過程(也就是說 know how)。

或許有人說這就是使用軟體的目的啊!但從另一面來說,是否扼殺了創意呢?軟體是否又 "管" 得太多了呢?

美工軟體都有一定的元素及觀念,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了解 ;

1. 層(layer)

- 什麼是 layer,在這個 layer 上我們可做些什麼

2. selection(選取區)

- 其定義和使用時機,又 selection 和 layer 之間要如何互換,如何將一個選取區處理後,視需要轉換為 layer

3. path(路徑)

- selection 和 path 常會令人混淆,這也是很多人評斷該軟體好不好用的原因。像在 photo impact 中幾乎把 selection 及 path 封裝起來,讓人感受不到其影響。

- selection 和 path 就好像一體兩面、兄弟般的關係密切,其間可將 selection 和 path 互換,做不同的處理。

4. 文字

- 在 gimp 中將文字當做一個單獨的 layer 處理,你可新增加一段文字後,就不難發現在你的 layer 中多了該文字的 layer

-------

在 gimp 中,我想搞懂了以上四項要素,那麼你已掌握了 gimp 70% 的精華。在其它軟體中都是將以上簡化,儘量做得對使用者 friendly 些,這也是一般使用者認為該軟體好用的原因了,其實骨子里都是這幾項東東在主導。

至於像 plugins,只是將以上要素組合成一個好用的功能罷了。沒有使用這些 plugins 是否就無法完成類似的功能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們可藉由基本的要素(像以上 1-4)來完成類似的工作,只是有些不太方便及耗用時間。

所以 plugins 只是個輔具罷了,不得己而使用之。以基本的元件來完成相關的工作,這會讓你更了解其過程及在技巧上的精進。

而且 plugins 因有無安裝而影響到使用可否。例如很多人在網路上抓了很多的 plugins 使用,而裝到自己的美工軟體中。當然,使用這台電腦沒問題的可以很方便使用這些 plugins,但如果使用它台電腦呢?是否就馬上露出你美工技巧上的底線呢?

另外,完成一個同樣的效果,往往有很多方法,所以不妨多試試不同的方式。再來就是多多練習了,熟能生巧。同樣的成品效果,可能別人要使用一個小時,而你只需要 15 分鐘,這就在於平時的練習及所下功夫的多少使然了。

2008-03-23

製作 gimp textures

texture(材質片),在美工應用中是常見的技法之一。除了 gimp 內附的材質片外,是否可自製一些個人使用的材質片呢?答案當然是可行的。

- 在 gimp 中,材質片的延伸名稱為 .pat 檔(亦即 pattern 之意)

- 可將製作的材質片放在個人 ~/.gcmp-2.4(視 gimp 的版本,自行調整)/.patterns/ 這個目錄之中

然後重新啟動 gimp 或在 Patterns dialog(如下圖)中更新材質片即可使用了。



比較困擾的是如何做一個 seamless(無縫) 的材質片。簡單的說,所謂 seamless 就是使用材質片時,其連接處是否很 "自然"、不突兀。

如附圖一是一個沒經 seamless 處理過的的材質片,附圖二是使用這個材質片的效果,可以看出很不自然。

附圖一


附圖二


在 gimp 中要做 seamless 材質片很容易,將想要做的材質片樣本載入後,選 image window → Filters → Map → Make Seamless 這項功能,gimp 自然就會幫你產生一個材質片了。

附圖三是使用附圖一經 seamless 處理過的材質片,附圖四則是使用附圖三為基礎做的圖型,在材質片之連接處看起來是否自然多了。

附圖三


附圖四

2008-03-17

ubuntu 7.10 安裝 inkscape 0.46

新版的 inkscape 0.46 已經發表了,不過由於 ubuntu 的 maintainer 更新速度一向為人垢病,要到什麼時候才有新版本使用,真的很難預料。

喜新厭舊的朋友,不妨自行下載編譯:

- 首先到以下網址下載原始檔案,我原先是下載 .bz2 檔(因為壓縮的關係,這個檔案較小),不過似乎少了些檔案(現在不知更正了沒),如你下載的 .bz2 檔無法編譯,那麼下載 .gz 檔,我是使用這個檔案編譯成功的。

http://sourceforge.net/project/showfiles.php?group_id=93438&package_id=99112&release_id=583320

- 下載回來後,解壓縮再進入到這個目錄內開始編譯,可以使用 ./configure --help 來看看有那些編譯功能可使用,一般使用 ./configure 就可以了

- 在 configure 過程中如有問題,視問題所在安裝相關的套件,然後使用 make,有很多套件依附上的錯誤,不妨用筆寫下來,再一一安裝,這些檔案通常是一些 *-dev 的檔案,將它們全部安裝上吧,這些在 ubuntu 7.10 內都有

- 約莫過了一個半小時,make 完了,看看有無錯誤,如沒用 sudo make install 來安裝到相關目錄中。要注意的是如果先前裝了 inkscape 0.45.1 版的話,由於在 configre 時內定的 prefix 是在 /usr/local/ 目錄,所以安裝後應該不會衝突,也就是說你有兩個 inkscape 版本可以使用。

所以有兩個 inkscape 執行檔可以使用,一個在 /usr/bin/ 中,另一個在 /usr/local/bin/ 中,至於系統會抓到那個執行檔呢?看你的 $PATH(可用 echo $PATH 查看)設定,如要執行不同的版本,加上路徑名稱,或在桌面上建立一個另一個 icon 使用。

----

我為什麼要使用 0.46 版呢?有三個滿實用的功能

1. 改善後的 dialog(對話視窗),現在可以 "很聽話" 的整合在一起了(嗯,愈來愈像 coredraw 了),如附圖一,這樣就不會像之前版本,使用一些 dialog 時畫面很亂

2. 增加了 object tweak 的工具,這個可以很方便的調整物件

3. guide line 可以設定角度了,在和物件搭配上就更方便了

這個版本,改善及加強的地方還有許多,不妨參考以下網址看看有沒有你 "哈" 了很久的功能:

http://www.inkscape.org/screenshots/index.php?lang=en&version=0.46

附圖一,一些個人喜歡的功能

2008-03-16

談談 gimp 的 help

以前還在使用 ms 系統時,常用的美工軟體就是友立的 photo impact 及 coredraw 了,尤其是 photo impact 用起來有點像傻瓜相機,用滑鼠這邊拖一下,那邊拉一拉,一個不錯的成品就出來了。

到了使用 FreeBSD 及 linux 時,唯一的選擇就是 gimp 及 inkscape 了。在網路上很多人常拿 gimp 和 photoshop 比較,於是產生了各種不同的使用心得說法。

個人使用 photoshop 一直很不習慣,或許就和習慣使用 photoshop 的人使用 gimp 的情況一樣吧。習慣了某種軟體,再叫他使用其它類似的軟體,對某些人來說實在是件痛苦的事。

從另一方面來說,我有種想法,美工軟體的原理其實都是很類似的,使用起來是否上手,除了軟體設計者的考慮角度外,一些基礎的美工基本技法才是最更本的。

完成一個美工作品,常有不用的作法,有人用最原始的作法來完成;有些人則找一些 plugins 來達到同樣目的。其實 plugins 只是一種方便的方法,個人覺得不是一種很好的方式。為何呢?你可以很方便的使用這些東東,但卻不知道其所以然?

這是好是壞呢?或許這就是使用 photoshop 後要轉入 gimp 的問題所在吧?

gimp 雖然很原始,但該提供的都提供了,可以籍著一些基本的工具來完成我們想要的作品。有人常說 gimp 的參考資料不多,果真如此嗎?

在 www.gimp.org 上有著一些參考資料,在 docs.gimp.org 上也有一些不錯的參考資料。唯一的差別就是中文資料不多,像中文的 help 檔案也沒一個像樣的(目前只有簡體字的 help 檔案,而且資料滿舊的)。

像目前的 gimp 版本為 2.4.x 版,其實在官方網站就有這方面的參考資料了,這些在我們學習 gimp 時是個不可或缺的要素。

以我目前使用的 ubuntu linux 來說吧,系統內附的 gimp 版本是 2.4.2,help 檔案雖然還停留在 2.2 版,不過除了有些埋怨該套件維護者有點懶外,這些 help 檔案還是具參考價值的。

在 gimpe 軟體中要使用這些 help 檔案,有兩個方式(以 ubuntu linux 而言),一個是使用 gimp-helpbrowser 這個套件;另一個則是使用內定的瀏覽器來查看。我們可在 gimp 的設定中設定使用那一種方式(main menu → File → Preferences(附圖一)來設定。如果無法看到相關的 help 資料,先檢查一下是否安裝以下套件:

- gimp-helpbrowser
- gimp-help-common
- gimp-help-en
- gimp-help-zh

其中 gimp-help-en 是英文的 help 檔案;gimp-help-zh 是簡體字的說明資料。

附圖一


由於個人都是使用英文的 help 系統,於是有一個問題,字體太小了,其實 gimp help 是使用 css 格式來控制字體大小的,所以這不難解決。

我們只要修改 /usr/share/gimp/2.0/help/en/gimp-help-plain.css 這個檔案即可,將其中 body 內的 font-size 改大即可(以我為例改成 medium),參考附圖二:

附圖二


由於 ubuntu 內附的 help 是 2.2 版,如果想看最新的 2.4 資料,不妨到 http://docs.gimp.org/en/index.html 查看。

如果還有其它問題,不妨使用 google 來找一下,在網路上其實 gimp 的資料滿多的。

2008-03-13

製作一個 gimp splash

所謂的 splash 就是程式啟動時的先前畫面,以 gimp 來說,當 gimp 啟動時,會出現一個視窗,並顯示載入的各種資訊,這個視窗就是 splash。

今天在家用 gimp 作圖時,朋友的小朋友說這個軟體的 splash 怎麼有點可怕。這個感覺先前我就有了,聽到這句話找了些時間來改一下 gimp 啟動的 splash。

- gimp 的 splash 檔放在 /usr/share/gimp/2.0/images/ 這個目錄下,檔名為 gimp-splash.png

- gimp-splash 大小為 300x400,格式是 png 檔

所以我們只要建立一個這樣的圖型,並放在同樣的路徑下,以同名取代 gimp-splash.png 即可達到目的了。

以下附圖是取代的圖檔,約莫分成幾個部份:

附圖1,gimp 執行時的 splash


- 底圖(背景):原來的圖檔是使用 "藍天白雲" 做為底圖,但我覺得不夠 "亮麗",所以不妨到以下網址抓一個中意的 "藍天白雲" 圖片當為你的底圖。

http://blog.mjjq.com/archives/763.html

要注意的是這些圖檔底端都有些其它的東東,加上解析度不大,由於 gimp-splash.png 解析度為 300x400,所以請視狀況 scale 底圖。

使用 crop tool 工具並在其 option 中 checked "Fixed",並選擇為 "Size",將大小設為 300x400(圖2)。

附圖2


- 做好底圖後,接下來是 gimp logo 部份,這個圖是在 opencliart 中,在 ubuntu 中可使用 synaptic 來安裝。圖檔位置在 /usr/share/openclipart/png/computer/icons/ 目錄下的 gim-pcch_01.png。

這個圖檔是 png 格式,大小有點大,所以將其 拉到上項的底圖後,視需要、位置調整一下大小(使用 Scale tool),如覺得角度不對,可用 Rotate tool 工具調整一下位置。

- gimp 這個字使用 gimp 主視窗 menu → Xtns → Logos → Alien Glow (參考圖3),其中的參數請自行設定,字體大小我想由於底圖只有 300x400 所以設為 50 即可。

附圖3


- 做好 gimp 字體 logo 後,將此圖的底圖刪掉(在 layer 視窗處理),這樣才可去背,並合併為單一圖層,再將此圖拉放到有 "藍天白雲" 的圖上,並調整一下位置(附圖4)。

附圖4


至於下方較為深藍的區域,是因為 gimp 程式在載入時,相關訊息是白色的,所以為了加強對比,使用 rectangle select tool 做一個選取區,使用 Bucket Fill Tool 工具來塗色(顏色為黑色),並調整其 option 的 opacity 為 60-70(請自行試試);Affected Area 則選 Fill whole selection。

另外在 gimp 這個字左方的圖是我個人的 logo(也就是那個黑黑的、四不像的東東),你可選擇是否加上自己的 logo。

以上完成後,將此檔存為 gimp-splqsh.png,並使用 sudo co 到 gimp-splash 的存放目錄:

# sudo cp gimp-splash.png /usr/share/gimp/2.0/images/gimp-slash.png

經過以上動作,重啟 gimp 程式時,新 splash 就生效了。

gimp 去背漫談(二)

首先說明一下 "selection(選取區)" 及 "path(路徑)"。這兩個東東,有些人不是搞得很清楚,但在 gimp 中是很重要的元素,因此有必要在此先說明一下:

通常面對一個圖檔,在大多數情況下,只需編輯其中某個區域,我們可以將這個區域選擇起來,只編輯這個區域,如上色、刪除、使用一些特效.. 等等。

而 path,時常和 selection 搞混,但又和 selection 關係密切。兩者具有以下的 "親密關係":

- 兩者都是定義一個區域,可用 gimp 的眾多工具產生

- path 是一個定義的區域(某些人稱之為路徑、型狀、外觀、造型 shape),無法在 path 中的區域內進行編修,如要編修這個 path 內的內容,需將其轉換成 selection。

- path 可儲存(以 .xcf 格式存檔時),但 selection 無法儲存(請勿和轉換成 layer 的 selection 搞混),可將一個 select 先轉換成 path 後再用 gimp 存成 .xcf 格式,下次要叫用這個 selection 時,可由 path 中轉換使用。

- 圖檔在編修時,只能有一個 selection,處理完這個 selection 後,才能產生另一個 selection 繼續編輯;但我們可以使用多個 path 不受限制。

- path 也可 import 進圖檔使用,其格式是 .svg 檔,這種格式可輕易的由 inkscape 這個軟體產生。

- 在 gimp 的工具中,大多數的工具以及 plugins 都是針對 selection 使用的,像是 rectangle select tool、ellipse select tool、free select tool.. 等,不過像是 path tool 這個工具產生的區域就是 path 了,若要對這個區域進行編修,那麼需先將這個 path 轉換成 selection 編修

這樣的說明,可能對沒經驗的新手來說還是有點難懂,這要自己體會,多多操作幾次,自能了解其中的奧妙。

再來介紹 rectangle select tool(方型選取工具)、ellipse select tool(隨圓選取工具)及 eraser tool(橡皮擦工具)。前兩者可用來產生一個方型(長方型)或是隨圓型(圓型)的 selection,而 eraser 好似我們使用的橡皮擦,可將圖檔的某個區域轉換成目前的背景色,或是透明(如果圖檔有 alpha 層)。

為了方便說明,先用 gimp 的 main menu(主選單) → Xtns → Misc → Sphere 產生一個 3D 球體,在此使用內定的參數即可。產生的圖檔如下圖1:

附圖 1


這個圖由於沒有 alpha channel,所以無法去背。

- 先選 eraser tool 工具(如沒變更背景色,此時背景色應該是白色的),在圖上按住滑鼠左鍵來回擦拭,看看是否會產成背景色的線條,如圖二:

附圖 2


前面說到由於沒 alpha channel 所以無法達到去背功能,下例中產生一個 alpha channel,再使用 eraser tool 試試看:

- 先按 ctrl-z 還原成圖檔原來的圖型

- 在 layer,Channels,Path .. 視窗中按滑鼠右鍵(參考圖三)

附圖 3,設定一個 alpha channel 去便去背


- 選取 add alpha channel 項目,這會在 channels 中產生一個 alpha channel

經過以上處理,再使用 eraser tool 在圖上 "鬼畫符",是否會產生一個透明的區域,這就是一個簡單的 "去背"(如圖4)

附圖4(去背)產生透明的 "鬼畫符" 區域


接著下來,我們只想保留圖中紅色的球體部份,其它白底及黑色陰影都去除掉,在存檔時存為 png 檔(去背)

- 按 ctrl-z 還原為原來圖型,如沒 alpha channel 請自行建立一個

- 使用 eraser tool 工具,將白底及黑色陰影擦掉

- 將此檔存為格式為 png 的檔案

用看圖程式或重新用 gimp 開啟這個圖檔,看看是否己經 "去背" 了(附圖5),附圖5是使用 linux 內的 eog 看圖軟體檢視時的圖片:

附圖 5,完成時的 "去背圖",便利說明,去背不是很完美


以上就是一個使用 eraser tool 工具去背的方法,當然這是一個基本的方式,並不是最好的方法。重點擺在 alpha channel 觀念上。

以上是一些基本基礎,一定要熟悉,由於篇幅關係,下回再介紹其它的去背方式。

2008-03-09

gimp Script-Fu 之 shpere

gimp 提供了許多有趣的 plugins,這可豐富我們在創作時的內容。

先看看附圖三,這是一個球體的 script-fu,在 gimp 中要產生這類的圖型非常容易。

1. 首先選 gimp 主功能表的 Xtns → Misc → Sphere(參考圖一)

2. 此時會開啟一個視窗(參考圖二),以下對每個項目做個簡短介紹:

- ① 球體半徑:在此可設定這個球體的半徑

- ② 光線角度:光線角度的計算是水平為 0 度,逆時鐘起算

- ③ 陰影:是否顯示陰影,這個陰影是否會顯示除了在此勾選外,也受 ② 的影響,一般在 45 - 180 度之間都可以顯示 shadow,不過在 90、180 度左右的角度時,即使此項是選取狀況一樣不會顯示陰影。

- ④ 背景顏色:設定球體外的背景色

- ⑤ 球體顏色:此球體的顏色,④ 及 本項想設定其它顏色時,點選該顏色區塊,會開啟一個顏色選取視窗以供我們選取顏色。

以上設定好後,選 ok 就可以產生一個漂亮的 3D 球體了,簡單吧!

附圖一



附圖二



附圖三

2008-03-07

gimp 去背漫談(一)

在先前的這篇文章 "淺談圖檔的去背",談到一些去背的基本常識。在此再繼續這個話題,為進入去背的先前熱身。

1. 奇怪,我的圖檔無法去背耶?使用一些去背工具時,去背的區域都變成背景的顏色?是不是這個圖檔無法去背呢?

這個原因是你的圖檔無 alpha 這個 channel,參考圖一、圖二在 channel 中加一個 alpha channel。

圖一:增加一個 alpha channel(按取該圖可放大)


圖二:


2. 只有 png 及 gif 可去背嗎?

應該這麼講,所有的圖型都可以去背。去背是你使用的美工軟體提供的功能。但如果你想用一些看圖軟體或是在網頁上顯示這些圖檔的 "去背",那麼你必需將這些圖檔存為 png 或是 gif 的格式。

另外,在存成諸如 jpg、png、gif .. 等檔案格式後,除非你不再對這個圖做其它編修了,否則最好也將這個圖另存為 xcf 檔,xcf 檔是 gimp 獨有的格式,使用這個格式,會保留像 layer .. 等物件功能,日後才可做進一步的編修。

3. 常用的去背工具有那些?

去背是一件可簡單又可能很複雜的工作,端視對象 → 圖的性質而定。有的圖檔很簡單,有些則很複雜,所以就像寫程式一樣,最後的成品可能都很類似,不過中間的過程可能每個操作者都有不同的撇步。

有時可能用一兩個工具,就有好的效果;有時可能需要多個不同的工具並重覆一些步驟,才有著 "差強人意" 的去背效果。

通常的情況下,去背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這也是其迷人及充滿挑戰之處。

常用的基本工具如圖三,下次談談使用 Rectangle Select Tool、Ellipse Select Tool 及 Quick Mask 來做一些簡單的去背。

圖三:一些常用的去背工具


4. 題外話,要使用的圖檔到哪找呢?

來源很多,一些簡單造型的不妨使用 openclipart,這都可以拿來做一些簡單的去背實作。另外像自行拍照的圖片、網路上的圖片(請注意著作權),有些網站也提供一些免費、可自由使用的圖檔。

另外在看 vcd(dvd)或使用電視卡看影片時,也可利用軟體的抓圖功能,抓取一些具有特色的圖檔以供練習。不過我想這僅限於己用,放到網路上可能就給它侵犯到那莫明其妙的著作權了。

我是建議使用 openclipart 及自行拍攝的圖檔,不但免費,更不會有那些煩人的著作權困擾。

2008-03-05

淺談圖檔的去背

在使用美工軟體時,去背是一項常用及必備的知識。

所謂的去背就是將主題外的背景去除掉(嚴格來說就是將背景透明化),只保留主題。

目前只有 gif 及 png 的格案格式,可支援去背的功能。不過由於在網頁上 ie 支援 png 去背有所限制,所以在網站上若是要使用去背的圖型時多是使用 gif 的格式。

像 jpg(jpeg) 的檔案格式,就沒去背的功能。

玩美工的人都知道,一個圖型的色彩可用 r、g、b(紅、綠、藍,一般以 channel來表之)來加以詮釋,那麼如果是去背及沒去背的圖型格式,有何差異呢?

答案很簡單,就是去背格式的圖檔多了個 alpha channel,這個 channel 可以說就是控制該圖型的透明(去背)及不透明(不去背,通常指主題)。

有點亂了,看看以下附加檔:

圖一是一個無法去背的 jpeg 圖檔及其 channels(右方),注意到沒,無 Alpha 這個 channel。

圖一


圖二是一張去了背的 png 圖,看到沒在其 channel 中多了一個 alpha channel。

圖二


至於 gif 格式,由於不是使用 rgb(一般稱為全彩)格式,而是只使用到某一些顏色(一般稱為 indexed color),由於是去背的,所以在 channel 檢視中,出現了 Indexed 及 Alpha 這兩個項目(如下圖)。

至於這個 gif 檔案使用到那些顏色呢?不妨看一下附圖三下方的 colormap,其中一些黃色系、灰色系及黑色,就是這個圖檔使用到的顏色。

圖三(按該圖可放大)


去背在美工應用中如前所言,是件相當重要的技能,下次再來談談幾種去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