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8

scim 在 ubuntu 8.04 的怪現象

如果你是使用 gcin 的話,而且又是使用 zh_TW.UTF-8 當作 locale,那麼不難發現一個怪現象,就是使用 sudo 時,輸入法會變成 scim。

在 7.10 的版本時可將 scim 移除,但在 8.04 由於依附性問題,"很難" 將 scim 清除。

這個問題來由是sudo 時,系統會抓當時的 locale,只要是 zh_TW,那麼就會很雞婆的將 scim 啟動。

不妨做個實驗:

1. 如果你是使用 zh_TW.UTF-8 中文介面

# sudo gedit

以上指令將會啟動 scim

# env LC_ALL=en_US.UTF-8 sudo gedit

以上指令不會啟動 scim

2. 如果和我一樣是使用英文介面,即 en_US.UTF-8

# sudo gedit 不會啟動 scim

# env LC_ALL=zh_TW.UTF-8 sudo gedit 會啟動 scim

-------

這個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不管如何設定 root 的 ~/.xinput.d/ 下的輸入法(使用 im-switch)都是沒用的。

解決的方式不是很完美,但提供了一些方法:

1. 使用 en_US.UTF-8 當做你的 lcoale,並執行

# im-switch -z en_US.UTF-8 -s gcin

或是不管任何語系,都用 gcin 輸入法

# im-switch -z all_ALL -s gcin

這樣使用 sudo gedit 時,就不會啟動 scim 了,因為 locale 不是 zh_TW.UTF-8。

缺點是顯示的是英文介面。

2. 若一定要用 zh_TW.UTF-8 當做 locale,那麼在使用 sudo 時,記得加上 env LC_ALL=en_US.UTF-8,如:

# env LC_ALL=en_US.UTF-8 sudo gedit

2-1. 修改 /etc/default/locale 這個檔案,改成如下:

LANG="en_US.UTF-8"
LANGUAGE="en_US:en"

用 sudo su 切換到 root,由於內定的 locale 是 LC_ALL=en_US.UTF-8,所以使用 gedit 等類似指令,也不會啟動 scim 這個陰魂不散的東東了。

以上辦法,不完美,但可讓 scim 不啟動。

-------

有些人可能連想到,去更改 root 的 locale 或是修改 /etc/default/locale 這個檔案再用 sudo 方法,這是沒用的,如果你的 locale 是 zh_TW.UTF-8,但使用 sudo gedit 時會將目前的 locale 資料傳過去,所以 root 還是會用到 zh_TW.UTF-8 的 locale。

2008-04-24

如何加快開啟 menu 及 icon 的速度

可能會有種感覺,在開機後,開啟 menu 或是一些程式及在桌面上顯示 icon 時,速度有些慢,這是因為:

1. 開啟 menu 時,系統會設定 delay 的時間
2. icon 沒在 cache 中,所以第一次開啟時會較慢

知道了原因,要改就容易多了。

首先在 ~/gtkrc-2.0(如沒這個檔自行建立一個),加入以下內容:

gtk-menu-popup-delay = 0

其中的 0 就是延遲時間,單位是 ms,0 表示不要延遲,如果你覺得太快,可設為 10 或 100。

另有關 icon cache 的問題,首先要了解你是使用那一個 icon,這在 /usr/share/icons/ 中可發現,如使用內定的 icon 的話,一般都是 /usr/share/icons/Human/ 這個目錄下的圖示。

另一個圖示的目錄就是 /usr/share/pixmaps/ 這個目錄了,所以如果能在開機時,就先將這些 icon(圖示)放在 cache 中,那麼執行的速度是否相對的就會加快了呢?

要如何做呢?

- 建立一個 ~/mystart(檔案名稱可自定,在此以 mystart 為例)檔案,並在內加入以下內容

find /usr/share/pixmaps/ | xargs cat > /dev/null >> ~/mystart
find /usr/share/icons/Human/ | xargs cat > /dev/null >> ~/mystart


- 將此檔案設為可執行檔

# chmod +x ~/mystart

- 為了能在登入後自動執行這個 mystart 檔,請在 menu → System → Preferences → Sessions 中新增一個 session,如下圖:

附圖一


然後重新登入系統,是不是開啟 menu 及 icon 的速度都加快了呢?

參考資料:
How to make Gnome menus Faster in Ubuntu

[轉貼]南非與巴西宣佈 ODF成為國家標準文件格式

轉貼自 "反微軟軟資訊新聞"

---- 轉貼新聞 ----

雖然微軟靠著雄厚的財力讓 ISO同意 OOXML文件格式成為 ISO的標準格式之一,從實際層面來看,目前這項決定並沒有任何意義;因為現在市面上根本沒有任何一套軟體可以完全正確地支援 OOXML,就連微軟自己的 MS Office 2007也沒有辦法。反觀 ODF格式,目前市面上至少有超過四十種套裝軟體或是線上軟體可以支援,例如 OpenOffice、StarOffice、Google Docs、Apple TextEdit、Lotus Symphony、Zoho Office、Adobe Buzzword等等。

上週巴西政府已經正式宣佈 ODF成為國家的標準文件格式。ODF在巴西的正式名稱將會是 NBR ISO/IEC 26300,其完整的格式內容已經被翻譯成巴西的正式語言--葡萄牙文。這將可以幫助巴西的軟體發展者開發出與其相容的應用軟體。

http://homembit.com/2008/04/odf-is-now-a-brazilian-standard-nbr-isoiec-26300.html

另 外,昨天南非政府也宣佈 ODF成為該國的標準文件格式。其實去年十月份的時候南非就已經決定要把 ODF變成政府單位裡面使用的標準文件格式。現在南非政府決定要更進一步把 ODF變成全國通用的文件格式。根據南非政府的計畫,在今年九月份之前,所有政府機構裡面的電腦都必須安裝能夠讀取和編輯 ODF文件的軟體。到 2009年的時候,南非政府希望能夠在全國推廣 ODF格式,到時候民間單位和政府單位之間流通的電子文件也會是 ODF格式。

http://www.tectonic.co.za/?p=2365

2008-04-23

ubuntu 8.04 己經發表了

在大家殷殷期待中,ubuntu 8.04 己經發表了,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看一下官方的 news。

http://www.ubuntu.com/news

不過發表歸發表,目前還無法 download,還是要等到明天(2008-04-24,星期四)。

屆時,除了到官方網站 download 外,也可考慮國內一些 ftp 站:

台中縣教育網路中心 檔案伺服器
http://ftp.tcc.edu.tw/iso/Ubuntu/

台灣高品質學術研究網路
http://ftp.twaren.net/Linux/Ubuntu/ubuntu-cd/

國立台東大學自由軟體實驗計畫
http://mirror.nttu.edu.tw/ubuntu-releases/

Taiwan National Chi Nan University
http://ftp.ncnu.edu.tw/Linux/ubuntu/ubuntu-cd/8.04/

義守大學檔案伺服器
http://ftp.isu.edu.tw/pub/Linux/Ubuntu/releases/hardy/

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
ftp://linux.cis.nctu.edu.tw/Linux-Ubuntu/ubuntu-releases/hardy

2008-04-22

[轉貼]MS Office 2007沒有通過 OOXML相容性測試

以下新聞轉自 "反微軟資新聞"

---- 轉貼內容 ----

故意不相容於標準格式一直是微軟多年來採取的策略。但是和自己提出來的標準不相容會不會太誇張了一點?微軟提出來的 OOXML格式在該公司付出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之後,最近終於獲得 ISO投票通過,成為 ISO的標準格式之一,正式的編號為 ISO/IEC 29500。然而最近 ISO裡面負責維護這個標準格式的負責人 Alex Brown發現,用 Office 2007產生出來文件,根本不符合這個文件規格。

想當年微軟消滅 Netscape,故意在 IE裡面支援一套和 Javascript有點像又不完全一樣的 Jscript,讓使用者無法用 Netscape瀏覽部份的網頁,只能用 IE。為了不要讓昇陽 Sun實現 Java可以「寫一次、在任何平台上執行」的理想,故意在 Windows裡面內建的 Java編譯器上面加入不符合標準的 API。現在微軟為了不讓 ODF格式成為國際間的文件格式標準,故意提出一套非常繁雜、難以撰寫的 OOXML格式來與之抗衡

由於 OOXML文件規格書的內容超過六千多頁,當初就有許多人認為這麼複雜的規格大概只有微軟自己有辦法做出能夠相容的軟體。沒想到已經贏得了 ISO投票的戰爭,微軟似乎還是不改一直以來的習性,喜歡在暗地裡作小動作。在這種情況下,未來就算有人乖乖照著 ISO/IEC 29500的規格,製作出一套辦公室軟體,可能還是無法完全正確地讀取或是編輯 MS Office 2007的檔案。

http://www.news.com/Office-2007-fails-OOXML-conformance-test/2100-

2008-04-20

scim 的一些技巧

先對中文輸入法的幾個名詞做個解釋:

root mode: 固定的輸入視窗
over the Spot: 在輸入游標附近顯示一個拆字; 備選字視窗
on the Spot: 在輸入字時, 直接將輸入的拆碼顯示在在輸入游標處

原先使用的是 gcin, 由於那個怪怪的 "隨著輸入游標" 移動輸入視窗的功能(即 over the spot), 一直有點困擾著我, 雖然可在設定中將之固定住(root mode), 但這還不是一個好的方式. 因為這個固定的視窗無法自由的移動, 有時會造成不便.

在使用 gcin 之前是用 scim 的, 於是改用 scim, 發現 scim 在幾個方面有著我想要的功能:

1. 可自由的設定三種輸入的 mode, 而且設定方便

2. 在 root mode 時, 可用滑鼠右鍵將固定的顯示輸入視窗移到不妨礙之處, 這就是我想要的功能

由於軟體的支援程度各有不同, 像 GIMP; INKSCAPE; FIREFOX ..等都有不同的適用的輸入模式, 以 GIMP 來說吧, 使用 over the spot 很方便, INKSCAPE 使用 root mode 則比較適合, 至於 FIREFOX 由於該程式的問題第一次使用中文輸入時會抓不對位置(對 over the spot 來說)

3. 另外由於個人是使用倉頡輸入法的, 在 scim 中使用倉頡輸入法(應該其它輸入法也有此功能, 請自行試試), 例如一般的倉頡輸入是以字為單位, 如想打 "倉頡" 這兩個字, 必需輸入 oiar(倉) + space 鍵 + grmbc(頡) + space 鍵, 在 scim 中(參考圖一), 可以這麼輸入 oiar(倉)grmbc(頡)+space 鍵, 也就是在輸入一個字後, 該碼組合的字如沒其它的字時我們不必按 SPACE 鍵, 而可繼續輸入下一個字(可一直重覆) .

附圖一


至於 "人生" 這兩個字就不適合了, why, 自行試試就了解了.

這個功能有什麼好處呢? 可有效的減少輸入的鍵及加快輸入速度, 例如圖書館這三個字以沒這項功能來說, 必需輸入 wryw+space鍵+lga+space鍵+oijrr+space鍵, 計 15 個按鍵.

而用這項功能的話可減少兩個鍵(中間的兩次 space鍵), 而這只是三個字耶, 想想在一長篇大論的文章中, 可有效的減少多少按鍵, 相對的也加快了輸入的速度, 減少了不少時間.

-----

相較於 gcin 的架構; 設定上的簡單scim 一般人會認為複雜多了, 以 gcin 的論點來看 scim, 我想也是有些不公平的. 不論如何使用自由軟體就是有這個好處, 你可以選擇你所愛的.

2008-04-17

薇琦姑娘之小量印刷

首先介紹個名詞 pod,pod 是 print on demand(或是 publishing on demand)的縮寫,意思是根據需求(on demand)而印或出版(print or publishing)。

在傳統的印刷市場中,想要託付印刷場印刷書籍或是自己的出版品,往往有一定的基本量(很多 1000 份為單位),兩三本想請印刷場印刷,往往是緣木求魚,不得其解的。

例如我們在網路上找了許多有關 ubuntu 應用方面的資料,可能自己使用列表機印出來的單張成本過高(通常一張至少 2-3 台幣),而且極不美觀,加上紙張、碳粉先天上的問題很難保存許久,如果再加上處理時間成本,是不是很不具經濟效益呢?

如前面所提及的,我想印 10 本有關 ubuntu 應用方面的書,作為公司教學之用,那麼除了找傳統印刷場外,是否有更好的方式來節省成本呢?

有些印刷場雖然接單,但單張(或是單本)的成本過高(例如 10 本叫價 2萬台幣),也令人望而興嘆!

在網路上有很多提供類似的服務,可接受少量印刷,不過換湯不換藥,成本還是過多。

"薇琦姑娘印書坊" 倒是提供了一般可接受的條件:

1. 印刷基本量是一本
2. 出書時間一週
3. 每本書的價格約是 "頁數+30元台幣"

這樣的條件我想大家都能夠接受吧!

有這方面需求的朋友不妨利用下列資料連絡:

聯絡電話:(03)3607508
網站 1:http://www.wikigirl.url.tw/yellowpage/index.html
網站 2:http://wiki-girl.blogspot.com/
公司聯絡信箱:service@wikigirl.url.tw
Skype網路電話:shoichi.chou
備用聯絡信箱:wikigirl@gmail.com

2008-04-16

關於 .gtk-bookmarks 這個檔案

在我們使用電腦時,常會使用到某一些目錄,在 nautilus(參考圖一)中可使用 bookmark 的功能將目前的目錄設為 bookmark,這樣在切換目錄或是像一些 gnome 程式開啟目錄時,都會顯示這些 bookmark,這樣是不是很方便。

附圖一


這些 bookmarks 資料都是存放在 ~/.gtk-bookmarks 這個檔案內,其格式很簡單,如下是我的 .gtk-bookmarks(因已簡化,所以和你的不一樣):

file:///home/cremaker/Desktop/Documents Documents
file:///usr/share/openclipart/png png

每一行就是一個 bookmark,分為兩個部份,一個是目錄的路徑,如 file:///home/cremaker/Desktop/Document,另一個是顯示的名稱,像是 Documents、png。

所以我們可使用 nautilus 來加入一些常用的目錄到 bookmarks 中,或是使用 ~/.gtk-bookmarks 來加入、編輯(如名稱),這樣是不很方便?

linux 安裝硬碟分割

昨天,一位朋友的 wndows 2000 系統無法新增印表機,我幫他看了一下,原來是當初 mis 人員在規劃硬碟時,將該顆硬碟分割為 c 及 d,c 槽只有4.8GB,而且由於安裝了太多程式,導致 c 磁碟機只剩下 300KB,要裝印表機時,空間當然不夠了。而 d 有著 30GB(幾年下來只用了 3 GB 多)。一般來說這樣的分割沒錯,因為 c 槽只是放些程式及一些系統的檔案,而 d 要分割這麼大,主要是考量要放置個人使用的一些檔案。

不過有個盲點,一般在 windows 中,個人的內定檔案都是放在該使用者的 mydocument 之下,而像桌面及安裝的軟體等儲存位置也都是在 c 之下,說句坦白的,除非使用者很刻意的將檔案存在 d 分割區,否則這個 d 分割區可能到該電腦停用或報廢時都沒用到。

這不禁讓我想到在 linux 下,也有同樣的狀況。很多專家都建議將一顆硬碟分割成分幾個分割區使用,如 /boot、/home、/、/var..等,但一定得如此嗎?

專家的說詞是:

1. 便於管理
2. 當某分割區出現問題時,不致影響到其它分割區的資料

個人對此頗不以為然,原因除前所述外,我想當一個分割區出問題時,通常該代表著該硬碟即將壽終正寢了;便於管理呢?更是有點給它扯,在 /etc/fstab 中有著太多設定會便於管理嗎?不會看錯 mount point 而發生一些意外嗎?日後轉移資料不會看成困擾嗎?會不會造成後續維護人員的負擔?

在網路上常會發現到很多使用 linux 者求救關於某個分割區(通常是 /boot 或是 /home)空間不夠的問題,要如何處理。我想就是將硬碟分割成多個分割區的後果。

個人覺得一些先進建議的多個分割區方式,有著時代背景,早已不合時宜了。why?以前的 FreeBSD 或是 linux 系統需求的空間並不大,整個安裝起來可能不到幾個 GB,今日呢?舉個例子,由於核心愈來愈大,單獨的一個 /boot 區照傳統建議的 256MB,根本就不夠,這在升級核心或安裝多個核心時怎會不出問題呢?

其實,在 linux 下分割硬碟,往往依個人需求及觀點不同,有著太多不同的方法,在一些似是而非、以訛傳訛的論點下,往往造成很多新進者一時不察,導致日後升級上的困擾。

熟悉 linux 或 FreeBSD 系統的人了解,所有的目錄都是放在 / 這個 root 目錄下,另外還有一個 swap 來做記憶體交換之用。因此在現在很多先進都建議只要將系統分割成 / 及 swap 即可,這也是個人建議的方式。

於是乎問題又來了,解決了分割的問題,那麼 swap 要切多大呢?一些舊有的資料顯示為使用記憶體的 2-3 倍,大約在 256MB 就行了。同樣的,這個觀念亦過時了。

由於現在硬碟容量今非昔比,個人建議將 swap 分割到 2GB 左右,這樣當系統的傳統記憶體使用完時,swap 容量應該夠了。

所以,我的建議是當拿到一顆硬碟要安裝 linux 時,不知如何處理分割問題,不妨將 swap 分割成 2GB,其它的通通給 /,這樣你的系統會很簡單;若是發現到硬碟不穩了,請趁早換掉吧,重要的在這顆硬碟內的 "資料",而非該硬碟;硬碟有價,資料無價。

若真的很重視資料安全性,不妨用兩顆硬碟架個磁碟陣列,我想比將一顆硬碟分為幾個分割區比較安全的說法來得具體多了。

2008-04-12

碰到 bind 地雷

今天突然發現到 synaptic 無法使用了,連帶的 sudo 也是如此。

出現的錯誤類似 uid 錯誤,其 uid 是 109,正確的應該是 0,也就是 root(root 的 uid 是0)。

看了看 /etc/sudoers 這個檔案的所有者,居然是 bind(uid 109),怪怪。想想這兩天的操作過程,原來是透過了 synaptic 安裝了 gbindadmin(一個使用 gtk 介面的 bind 管理程式),由於這個程式的問題,會使用到 chroot,而我將 /etc 設定成 chroot 的目錄,所以連帶著將 /etc 下所有的東東都改為 bind 這個 owner,而 sudo 的 uid 是 0 並非 bind 的 uid 109,所以 sudo 無法使用。

怎麼辦呢?當然是先將 /etc/sudoers 這個檔案的 owner 改回來,但由於無法 sudo 了,怎麼處理呢?

拿出 7.10 的 live-cd,由 live-cd 開機後,mount 原先的硬碟:

# sudo mount /dev/hda1 /mnt
# cd /mnt/etc
# sudo chown root:root sudoers

經過以上 steps,sudoers 的所有者就改為 root 了。

重新開機,再將 /etc/ 下所有的目錄及檔案 owner 改為 root 或相關 owner,這樣系統就應該正常了。

經過這次教訓,有兩個結論:

1. 裝一些系統管理用的軟體還是要小心些,不要以為透過 synaptic 安裝的軟體都很 "安全"

2. 對於 ubuntu 的 sudo 功能、內建無法以 root 直接操作有些微言,雖然可用 sudo su 轉換為 root 使用者,但像這次就無法轉換為 root 了,必需拿出 live-cd 來重新設定。

其實我對於 ubuntu 的 sudo 做法,長久以來,有點給它不以為然,why?

1. 換湯不換藥,唯一安全之處就是無法直接用 root 登入到系統內,不過還是可用間接方法進入,一點也不困難。別人若是使用一般密碼進入系統後,還是可以用 sudo 來破壞你的系統,因為一般使用者密破解了,sudo 說句實話,就沒啥用了。

2. ubuntu 這種 sudo 機制,對了解的人來說,或許還可體會其 "用心良苦",但對習慣於 windows 操作的使用者來說,就可說很難體會了,明明系統提示我要做些什麼事,但還要我輸入 password,不是很奇怪嗎?可能對 windows 的使用者說上兩個小時,他們也還是對 sudo 這個機制有點霧煞煞。

或許在未來,ubuntu 的這種機制可在 "安全" 及 "方便" 兩樣情中,取得一個協調吧,期昐著!

申請免費的網域名稱

使用 linux 的朋友們,目的之一可能就是拿來架站了。由於這個緣故,常常需要以下幾項資源:

1. ip

拿來架站的主機,我一向建議使用固定 ip,why?雖然價格貴了許多,但卻有著完整的自主性及擴充性,尤其是一些商業網站或是突顯個人性質的網站,往往需和網域名稱配合,若用動態 ip 來架,雖然可用動態的將 ip 轉換到網域名稱,但總是很不方便,另一個就是形象問題了。所以幾乎沒有一個商業網站使用動態 ip 來架站。

2. 網域名稱

在網路上要讓別人找到你,你需要一個網域名稱,眾所週知的如 www.google.com、tw.yahoo.com .. 等

3. dns 解析

這項功能是將 1 的 ip 和 2 的網域名稱結合起來。例如申請了一個 168.95.1.1 ip,也申請了 test.com.tw 這個網域名稱,我們就可以使用 dns 來將這兩項合在一塊,這可使得他人使用 test.com.tw 就可找到 168.95.1.1 這台主機,而不是直接使用 168.95.1.1 這種比較不近人情的方式來取得你主機上的資訊。

----

上項 1、2 都是要花些 money 的,尤其對企業主來說,更是重要。而 3 項,在linux 上,可以使用免費的 bind、或是其它諸如 pdns(power dns).. 等 freeware 來設定。

以網域名稱來說吧,在國內一些可申請的單位早就淡出這個市場了,加上價格較國外幾乎貴上一倍多,在此惡性循環下,其服務品質也一直無法提升,往往給人一種花錢買罪受的感覺。

以我個人先前申請過的 cm-lab.idv.tw 及現在尚在使用的 in-life.idv.tw 來說吧,cm-liab 是向 pchome 申請的,其客服真的很差,造成 cm-lab 無法再繼續使用;in-life.idv.tw 是向 hinet 申請的,服務好了許多,但還是有種不被重視的感覺,倒底網域名稱不是其利潤來源,在企業追求最大利益下,使用者的權益遭忽視,也就見怪不怪了。

在支出方面,申請 idv.tw 的費用並不高,以當初我申請的價位來說,兩年不到 1000 元台幣(com.tw 一年就近一千元);在國外的行情往往是國內的一半價格以下,同時約束較少‧可選的更是多樣化,例如 cc、info .. 等後綴網域名稱。

----

說了半天,倒底要不要申請一個網域名稱呢?是否有一些 free 的資源呢?我想關鍵在於其服務品質及持久性。

twbbs.org 是一項免費的網域名稱,服務持久的支援了十年,我想是個不錯的選擇。

目前,其免費的網域名稱有兩類,twbbs.org 是先前較舊的,而 twgg.org 是新增的,這些資源除了 free 外,個人覺得其提供的內容、服務都還符合大眾所需。

例如想申請一個 my.twgg.org 網域名稱,在 http://twbbs.org/ 就可申請了(如果該網域還未被人捷足先登申請了),要如何做呢?

1. 先登入到 http://twbbs.org/,建立自己的使用者帳號,填寫一些基本資料,註冊成功的話,請到你的 e-mail 中啟動該帳號

2. 查名,也就是你想要的網域名稱,看看是否被別人先申請了

3. 如未被申請,那麼恭喜你,你有了個自己的網域名稱了

由於網域名稱只是個網路上的識別而已,所以接著下來你應該將這個網域名稱對應到你的主機上,一般來說最後都是某個 ip,目前 twbbs.org 提供的對應有很多項,如:

- 轉址:已有網域名稱,例如 test.com.tw,而在 twbbs.org 申請了一個 test.twbbs(or twgg).org,那麼可使用這種方式,也就是當別人使用 test.twbbs.org 來存取你的主機時,會自動轉到 test.com.tw 這個網址上

- dns:適合自己架 dns 的人使用,這也是個人建議方式。由於 linux 多用來架站,如果你有專屬的 ip,那麼不妨使用 bind 之類的 dns server 來架,在 twbbs.org 會記錄 dns 記錄,當他人使用 "你的主機名.twgg.org" 來拜訪你時,twgg.org 會自動找你的 dns 記錄。

使用這種方式彈性最大,why?你可自由的設定多個主機名稱,例如在 twgg 申請了 my.twgg.org 這個網域,那麼你可再架個 www.my.twgg.org、mail.my.twgg.org、myblog.my.twgg.org .. 等多個名稱,由此觀之,使用這種方式彈性最大、限制少,適合一般公司行號或個人工作室使用。

- 其它

像是 blogspot.com 的使用者支援之類,這些資料在 http://twbbs.org 上都有相關說明,請自行參考一下。

----

如果有這方面的需要,不妨到 http://twbbs.org/ 上申請你的專屬網域名稱吧!

2008-04-11

gimp 之文字功能

使用 gimp 在一些商業應用時,難免的總會和 "文字" 扯上關係,可能是一些廣告文字、公司資料(像是公司名稱、電話、地址..)。

在 gimp 中提供了完善的文字功能,在此先做個簡說:

1. gimp 對於文字上的應用,是在現有圖層上產生一個 "文字圖層(layer)"

2. 要在 gimp 中使用 Text Tool(文字功能),可使用 main window 中的 Text Tool 這個 tool

3. Text Tool 提供的 Tool option dialog,可用來設定使用的字型(font)、大小(size)、是否對字體做 Hinting、Force Auto-hinter、或是去除字型邊緣鋸齒化功能(antialiasing)、顏色(color)、對齊(justify)、縮排(indentation)、行距(line spacing)以及字距(letter spacing)..等功能,另外就是將 "字" 轉換為 path 或是 selection 以做進一步的處理。

這些有些滿簡單的,有些比較複雜,在本文中會介紹 hinting、force auto-hinter、antialiasing、path、selection .. 等功能,其它的請自行試試(應該不難理解)。

ps:在各圖型按滑鼠左鍵可放大圖型

附圖一:原圖,我們將在此圖上加上 "美麗的阿里山日出" 這段字。


將原圖轉入到 gimp 後會發現到(附圖二)layer dialog 中的 "Background" 字型為粗體字(聰明的應該想到,若載入的原圖有透明層,該字體就是一般字而非粗體字了),這是因為此圖尚無一個 "透明層",在某些情況下,gimp 會自動幫我們設定這個 layer,如新增文字圖層、將選取區複製後,都會產生一個新的 "透明層"。

附圖二:在 layer dialog 中無透明層的顯示文字為粗體字


附圖三:是 text tool(文字工具)的 tool option dialog(即用來設定字型、文字大小.. 之用的對話框)


● 在圖一中加入 "美麗的阿里山日出" 字段

- 點選 main window 中的 text tool 工具,然後在附圖一中,想放置該字串的位置點一下,就會出現如圖四的輸入視窗(gimp text editor),你的字體會和我不一樣(本例為使用王漢宗海報體,以下範例改為 cwTex 粗黑體字體)。

輸入文字時,不妨先設定 font、size、color .. 等選項。

在 text editor 中有幾個有意思的選項(參考附圖四):

附圖四


open:開啟外部的文字檔
clear:清除輸入區的資料
ltr、rtl:文字的方向是要由左至右還是由右至左
use selected font:輸入文字時,是否在 text editor 中即時顯示該字體的樣子

以上請自行試試。

ok,輸入 "美麗的阿里山日出" 字串後,在 text editor 視窗中選 close 即可關閉 text editor 視窗。

這時,注意看一下 layer dialog 中是否多了一個文字 layer(圖五)。

附圖五


● Hinting、force auto-hinter、antialiasing

由於中文字較複雜,一般字體較小時,使用 antialiasing 功能是無意義的,它會將整個字串弄 "糊" 掉。

但在字體較大時,就有存在的意義了,不妨設定一下。其中的 antialiasing 是用來消除 "字串邊緣" 鋸齒情況;hinting 用來調整字型的筆劃美感;force auto-hinter 看字面意義,就可了解用來強迫自動 hinting 之用,通常這個功能對於字體有著不錯的效果(此項需和 hinting 配合使用,不能單獨使用)。

請參考附圖六、七,分別說明了 antialiasing、hinting、hinting + force auto-hinter 等效果

附圖六:未使用 antiliasing 及使用該功能的效果


附圖七:使用 hinting 及加上 force auto-hinting 功能的效果(為求效果,關閉 antialiasing 功能。通常來說加上 force auto-hinter 功能較佳。




這項功能有什麼用呢?記得前面所提及的中文字在小字時使用 antiliasing 字會糊在一堆,所以不妨關掉 antiliasing 選項,而使用 hinting + force auto-hinter 功能。

看圖可能比較難看出其差異,自行操作一下。

● 文字轉換為 path 或是 selection 功能

可能這樣的文字效果太普通了,是否想美化一下?在 gimp 中,可先將此文字層轉為 text selection(選取區),再對這個選取區做 "美化" 的動作。

首先在該 layer 中按滑鼠右鍵,選 "text to selection",就可將文字轉為選取區了(附圖八)。

附圖八:將文字圖層轉換為 "選取區 selection"


接著下來,便可對此選取區 "予取予求" 了,例如加上材質、漸層效果 .. 讓我們為這個選取區加上材質片。

- 選擇想加入的材質片
- 將中意的材質片拖放到此選取區中(附圖九)

由於篇幅,像漸層效果及轉換為 path 功能,請自行試試,以後也會專門說明。

附圖九


附圖十:完成的一個簡單文字 + 材質片成品

logitech v220 mouse

logitech v220 這款滑鼠照官方網站的說法,較適用於筆記型電腦(因為體積較小),不過由於和其它類似品價格、功能比較後,我還是買了這台,並使用在桌上型電腦上,個人感覺還好用的,也無過小而使用起來不便之處。

這款滑鼠的基本規格如下(資料及圖片來自於官方網站):

1. 人體工學設計,柔軟橡皮側邊,提供絕佳舒適握感: 防滑的柔軟橡皮側邊,提供絕佳舒適操控感覺,滾輪鍵區域呈脊狀弧度,捲動頁面時提供更好的手握感。

2. 電池壽命增長: 有了電源開關,滑鼠電池壽命最高可達6個月。電池不足時,LED電池狀態指示燈會提醒您更換電池。

3. 方便攜帶: 當袖珍型接收器扣上滑鼠時,滑鼠會自動關閉電源。

4. 高解析度光學技術:1000dpi 光學感應,Logitech V220無線光學滑鼠的光學感應效能是一般光學滑鼠的2.5倍。

5. 四向滾輪+縮放: 最適合於瀏覽數位相片及試算表,即時縮放顯示,可以垂直及水平捲動頁面。

當然以上規格難免有些膨風,例如現在的滑鼠大多到 800 dpi 了,另外在 linux 上使用其四向滾輪會變成兩向滾輪(只能前後滾動)。

這個滑鼠安裝上幾乎是不痛不癢、非常方便的,裝上電池後,將接收器插進 usb 埠,滑鼠就可以使用了。

主要部份分為二者(參考附圖一),就是一支滑鼠(使用時需裝上內附的電池)及一個接收器。以前的無線滑鼠有些是用紅外線感應的(現在幾乎已看不到了),往往會有方向性的困擾。而這款滑鼠和接收器之間完全無方向性,像我為了方便將接收器放在電腦主機背後的 usb 插槽內,和滑鼠之間的互動也沒問題。

附圖一


另外就是 1000 dpi 的感應解析度(市面上有 1600 dpi 的其它廠商產品),在 linux ubuntu 下使用算滿方便的,從右下角移到左上方(對角滑動)較其它低於 1000 dpi 的滑鼠快速、方便了許多。雖然有這項優點,不過若你原先的滑鼠 dpi 沒這麼高,可能需要個幾分鐘來適應。

這個滑鼠在不用時可將滑鼠的電源關掉,若是使用在筆記型電腦上,亦可將接收器放在滑鼠底部(參考附圖二),的確是個不錯的設計。

附圖二


價格市面上應該在 800 台幣內就可買到了。雖然可能可買個三支左右的傳統有線滑鼠,不過考慮到方便性,及少了那老鼠尾巴所造成的不便,我想滿划算的。

logitech v220 官方網址資料:
http://www.logitech.com/index.cfm/notebook_products/mice/devices/3295&cl=tw,zh

ubuntu 7.10 VS 8.04 效能簡單評比

不多時,ubuntu 8.04 就要正式上場了。因此在大家的厚望下, 8.04 有些什麼較先前版本為優的特性呢?

在 Ubuntu "7.10 vs. Ubuntu 8.04 Benchmarks" 這篇文章中,將此兩者做個簡單的比較、測試,或許可為大家解答一些答案。

ps:測試結果以 8.04 的結果為主,若較差者以 "紅色" 表之

● 測試軟體版本

ubuntu 7.10
ubuntu 8.04

兩者都更新至 2008-04-03

● 硬體環境

主機:Lenovo ThinkPad T60
CPU:Intel Core Duo T2300(1.83GHZ)
記憶體:1GB DDR2
硬碟:80GB STAT 介面
顯示卡:ATI Mobility Radeon X1400 128MB 顯示卡記憶體

- ubuntu 7.10 軟體執行環境
核心 Linux 2.6.22、GCC 4.1.3、GNOME 2.20、X.org 7.2

- ubuntu 8.04 軟體執行環境
核心 Linux 2.6.24、GCC 4.2.3、GNOME 2.22、X.org Server 1.4.1

● 比較方式

- 分別以 Bootchar、Doom 3、LANE encoding、time disk reads、Gzip Compression、RAMspeed 測試這兩個版本

● 測試結果

- Bootchar v0.9,主要用來測試 ubuntu Boot Time,以秒為單位,時間愈短愈佳

7.10:23 秒
8.04:26 秒

* 8.04 多出 3 杪

- Doom 3 v1.3.1 版,並使用不同解析度及顯示品質測試,以 FPS 值來表示其優劣,值愈大愈佳

800x600(high quality)

7.10:50.7 fps
8.04:49.8 fps

* 8.04 差了 0.9 fps

1280x1024 Low Quality

7.10:22.0 fps
8.04:20.7 fps

* 8.04 差了 1.3 fps

- LANE Encoding v3.97,將一個 81.3MB 的 wav 檔轉換為 mp3 格式所需時間,時間以秒為單位,也是愈短愈好

7.10:61.56 秒
8.04:61.55 秒

* 8.04 小勝 0.01 秒

- Time Disk Reads,這項是使用 hdparm -t /dev/sda 來做測試基準,單位是 MB/s(每秒可傳 MB 數),此值愈大愈佳

7.10:34.20 MB/s
8.04:34.13 MB/s

* 8.04 差了 0.07 MB/s

- Gzip Compression,使用 gzip 將一個 745 MB 檔案(.tar檔)壓縮成 .gz 檔所需時間,以秒為單位,時間愈短愈好

7.10:61.61 s
8.04:62.91 s

* 8.04 差了 1.3 秒

- RAMspeed v2.4.1 測試,分別用 INTEGR BatchRun Copy 及 INTEGR BatchRun Add 來取值,單位是 MB/s,其值應該是愈大愈好

INTEGR BatchRun Copy

7.10:1946.10 MB/s
8.04:1946.65 MB/s

* 8.04 多出 0.55 MB/s

INTEGR BatchRun Add

7.10:2270.53 MB/s
8.04:2295.61 MB/s

* 8.04 多出 25.08 MB/s

結論

在部份的測試中,7.10 都較 8.04 優了些。可能 8.04 正式發表時,情況有所改觀。

要強調的是,這些都是一些極簡單的測試,並非很精確、具代表性,所以參考一下即可,莫太在意。

2008-04-10

[轉貼]巴西決定要把四十三萬台投票機改成使用 Linux

改 用電腦終端機投票,而不再使用傳統紙張投票,對於一向自許為電子資訊大國的我們看起來仍然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不過金磚四國的巴西已經決定要在今年的總統大 選全面實施電子化的投票。更令人驚奇的是,至今仍被大多數台灣人視為遠遠落後的巴西居然要在這些電腦終端機上面採用 Linux,而且數量將高達四十三萬台。原本巴西的投票機是採用 Windows CE作業系統,不過今年巴西的選委會已經決定要全面改成 Linux。

這 四十三萬台投票機將會放置在巴西全國的投票所讓民眾使用。由於牽涉到的資訊內容極為敏感,因此在安全防護上也必須做到滴水不漏。所有投票機上面安裝的軟體 都必須經過數位簽證,並且這些投票機也不會連結到網際網路,而是採用封閉的網路系統。另外為了避免爭議,所有巴西的政黨都可以聘請自己的軟體專家,在今年 四月到九月之間對這整個投票系統進行稽核和測試。

http://techforce.com.br/index.php/news/linux_blog/tse_migrates_to_linux

另 外一則同樣令人高興的消息;去年瑞士的公共政策部 (DPI)在各級學校當中選定了九千台 PC同時安裝 Windows和 Linux。DPI當時的想法是它希望能夠開始在瑞士的學校推廣 Linux,但是為了避免 Linux無法達到學校的需求,造成學生的困擾,因此先讓 Windows和 Linux共存一段時間作為測試。最近 DPI已經決定,從今年九月開始,也就是新的學年度開始,這九千台 PC將會只剩下 Ubuntu Linux。因為 DPI發現 Linux能夠滿足這些學校的需求,而且這樣做也可以省下大筆的軟體授權費。

http://education.zdnet.com/?p=1615

[轉貼]羅東博愛擁抱自由軟體

剛來到羅東博愛醫院 ,在電腦桌面上,除了醫囑系統外,當然少不了編輯文件的Office軟體,不過跟大家所熟悉的Microsoft Office,羅東博愛醫院使用的是赫赫有名的自由軟體 OpenOffice ,轉頭一問小兒科的同事,發現原來這是醫院從這個月開始實施的政策,而且頗多工作人員還頗不習慣這個新界面。這讓我想起之前看到的新聞:「政府將增加 ODF文件格式 」,還有平常在醫院工作時,常常受到windows中毒的困擾經驗。更積極的是,博愛醫院在今天下午還舉辦OpenOffice使用課程,在課程的時候, 主講者除了跟所有員工簡介OpenOffice的writer, Calc, Impress, Draw等等,也跟員工解釋了醫院為什麼要選擇OpenOffice的原因,甚至還特別跟大家解釋了自由軟體(freeware)的觀念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個小時,卻可以感受到院方積極推動自由軟體的態度和做法。

這幾年的自由軟體風潮,可以說是如火如荼,在今年台北的資訊 展也有自由軟體 的擺攤,而且許多國家 ,以漸漸的捨棄Microsoft之類的企業付費軟體,投向自由軟體的懷抱,例如德國政府公部門,大量使用自由軟體 ,也公佈了轉換手冊;去年瑞士的公共政策部 (DPI)在各級學校當中選定了九千台 PC同時安裝 Windows和 Linux,從今年九月開始,這九千台電腦將只剩下Ubuntu Linux;巴西也決定在今年的總統大選投票的電腦終端機全面採用Linux ;馬來西亞國家現代發展局也正式向Microsoft Office說再見;挪威甚至禁止MS Office格式出現在政府網站上,台灣也算是資訊大國,但是在這方面,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我們在去年時才宣布將選擇部份政府機關導入Linux,很多 政府入口網站,都還是標明著類似的標語:最佳瀏覽環境 IE 5.5以上版本,提供下載的文件格式還是MS Office。

自由軟體的價 值不只是「免費」,freeware的確可以讓政府/企業節省下大筆的軟體授權費外,更重要的是自由軟體核心的公開,讓任何程式開發者可以發展出適合自己 環境、使用者的軟體和配件,free的意義不只是免費,還包括了自由使用、高度開發和共享,以及靈活延展發展性。就以羅東博愛醫院為例,院內授權的 Microsoft office XP目前雖然還在微軟的支援服務內,但是必須支付年費,否則微軟就不提供疑難雜症的解決,而早期Office 97/98也早就不提供服務,目前微軟還提提供Office 2000, Office 2003的支援服務,但這也不是永遠持續的,微軟的產品都有一定的產品技術支援準則 ,譬如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 edition ,主流支援服務已停止;即使是Windows XP professional 也將在2014年終止延伸支援服務,可怕的是在停止服務後,軟體在新硬體、作業系統或是不同軟體間的衝突,將會求助無門,因為這些封閉性的商業軟體,除了 他們公司的內人外,沒有人知道他們軟體的核心內容為何,自然也沒有人可以提供相關的維修甚至是升級服務;就算有人有能力,也限於商業合約不能做啥,結果就 是大家都被逼迫的升級,即使你只是要用最簡單的功能,也必須被強迫去購買最新的功能強大版本!不要以為這些不重要,一個組織(政府),經年累月下來,會有 許多的電腦文件,如果10年前的文件格式不在被支援時,那是很令人頭痛的問題。

所以呢!我在windows的電腦上,很早就開始使用 Openoffice來編輯自己的文件,而羅東博愛醫院,是我第一個遇到,有系統且制度化的在推動自由軟體使用的工作地點,我想醫院不想只是節省下大筆的 授權金,而是想更進一步結合院內的系統來發展電子化的管理或病歷系統吧!我想醫院的領等階層,不論是看到自由軟體的價值,或是單純的想要節省醫院經營成 本,我想能夠做這樣的決策,並且立即的在院內實施,的確也算是有Guts的啦!比起一些公家機關,在網路首頁上,還只是限定IE瀏覽或指提供MS Office格式的文件下載來說,在邁向自由軟體的潮流上,私人企業或NGO的確是比政府機關來的有魄力和效率。

看完這篇文章後,還是推 薦你們來使用自由軟體,就從丟棄Microsoft Office開始吧!而且建議你可以暫時不要移除Microsoft Office,但是在寫文章或是做簡報的時候,就從Openoffice著手,有問題也可以到Openoffice補給站詢問,或是詳加利用裡面的 Help功能,或是利用網站上熱心網友做的教學文件,都是很好入手的機會。祝大家在自由軟體上,使用快樂順利,也希望台灣政府可以順利的趕上這個潮流,並 順利轉移成功。這是不是也包括在520之後的大期待呢?哈哈~~

文章來源:
http://www.quintin.url.tw/rewrite.php/read-753.html

2008-04-09

唉!ubuntu 台灣站又給它當了

首先,個人絕無興災樂禍的心態,只是有著以下感覺:

1. www.ubuntu.org.tw 算是國內 ubuntu 唯一的一個官方網站,重要性當然不可言喻。但當機的頻率是否高了些呢?我想可能有些紀錄已破了一般網站當機的紀錄,做為一個 ubuntu 的官方網站,其中是否有著太多事該檢討呢?

2. 網站管理者,是否該好好負起責任呢?滿爆笑的是,上回連著近10天的當機事件,主其事者連真正原因是什麼,都說不出個所以來?是否該打屁股了?是否該對廣大的台灣 ubuntu 使用者有個說明呢?

3. 當機頻率是否太高了呢?而且常是無預警性的,而事後又支支吾吾,講不出個所以,一次兩次,大家可以體諒,但頻繁的當機事件,是否是人為管理不當所致呢‧,相對於國內類似其它 linux 社群網站的管理成效,ubuntu 管理者,是否該深切自我反省呢?

4. 由於這是一個官方網站(.org),其地位截然不同於一般的個人網站,所以請莫以一般網站的當機來等視之。重要的是坐擁 .org 資源,擔當當然高於一般個人的網站,而不是以一些 543、不知所云的言論來搪塞 ubuntu 社群愛好者。網站管理者,更不適當以 "個人興趣、義務幫忙.." 等似是而非的言論來當說詞,應該痛定思痛,找出真正原因,給國內 ubuntu 社群一個交待。

真的很希望,在這次當機事件後,管理群能有所警愓,莫再因循苟且,並對廣大ubuntu 提出原因及改善措施,並具體實踐,方不負國內 ubuntu 社群的期昐!

2008-04-07

做個不一樣的相框

在 gimp 中要做個相框是件很容易的事,在此介紹一種 "兩層(layer)" 相框的做法。

所謂的兩層相框做法,就是:

1. 首先使用 gimp 載入圖片,使用 layer 複製一個相同大小的 layer

2. 將上層的圖片縮小些(可使用影像視窗(image window)功能表的 Layer → Scale Layer 這個項目來縮小圖層,可以用 pixel 或是百分比(個人建議用此項)來達到此用的。同時為了較具活潑性,不妨將此 layer 做些變化,例如本例使用 Rotate Tool 來將圖型旋轉一個角度(視自己喜好而定)

3. 在底層的圖片,就是我們的相框部份了。我們可在此做不同的處理,例如將原圖的 hue(色相)改變、填入材質片(pattern) .. 等,以達到不同的相框效果

以下是一張由網路抓下的史前巨石文化智利外海巨人陣的圖片。

附圖一


附圖二是將底層圖使用 Colors → Colorize 中的 hue 來調整色相

附圖二


附圖三是將底層圖使用材質片來填充,是不是很有特色呢?

附圖三


這些只是個簡單介紹,想想是否可使用漸層或是顏色來做,並加上其它變化呢?自行試試!

2007 年 linux 使用狀況調查

這份資料是 desktop linux 這個網站在 2007 年所做的一項調查,參與的人數有 38,500 人, 截止日期為 2007-08-21 日,雖然離 "年底" 還有幾個月,不過我想還是具有參考價值。

我節錄了一般比較受關心的 linux 發行版本、使用的桌面管理系統、瀏覽器這方面的資料。

當然這只不過是一份調查,只具參考價值,很可能和你所體會或是你周遭的情況有所不同,so,看看,心中有個概念就行了。

1. 使用的 linux 發行版本

在這方面,debian 系列佔有極大比率,以 ubuntu 和其它的 debian 發行版本就佔了 44% 之強。前三名排行分別為 ubutnu、suse、other debian。

附圖一



附圖二



2. 使用的桌面系統

看來使用 gnome 還是佔了大部份,前三名分別為 gnome、kde、xfce

附圖三



3. 使用的瀏覽器

這方面,不用它想的 firefox 當然是穩居第一了,第二、三名分別為 kde 的 konqueror、opera,而 mac 的 safari 只佔了 0.2%,排名倒數第二,或許這項資料可給寫網頁的朋友做個參考吧!

附圖四



參考網址:
http://www.desktoplinux.com/cgi-bin/survey/survey.cgi?view=archive&id=0813200712407

2008-04-05

gimp 的一些體會與感想

對於美工點陣圖軟體,很多人會認為似乎在 linux 上只有 gimp 可以使用,其實這是錯誤的。像 kde 系列的軟體中也有 krita 這個東東,它也可以用來編輯點陣圖;還有很多類似的軟體,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在 http://www.gnomefiles.org/ 尋寶一下。

在 linux 上,由於 gimp 有著無上的代表性,所以眾人皆認為,在 linux 上的點陣圖編輯軟體,gimp 就屬唯一了。因此眾矢之的,很多人喜歡拿在 m$ 上的軟體來和 gimp 比較,我想是很不公平的。

在未走入 linux 世界前,個人最常使用的美工軟體是 photo impact 及 coredraw,其中的 photo impact 使用起來還真是方便,往往用滑鼠拉個幾拉,一個不錯的產品就呈現出來了;而 coredraw 用來做一些 logo 等類的向量圖,更是伴隨著我近五年的時間。

像 photo shop,個人使用過幾次,真格的,覺得很不上手,這或許和我使用的習慣不同吧!有些人會認為用 gimp 不好用,我想這也是使用習慣所致。

其實,我一直有種感覺,對於學習來說,是 how to 還是 know how 呢?how to 只告訴你怎麼做(可說是只重結果不問過程),而 know how 呢?是教你方法,告訴你為什麼要這樣(重結果更重過程);及為何會有這樣的結果。那麼想想那個比較 "優" 呢?

很多程式設計者或是美工人員,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想像、創意空間,軟體只是一個輔助的工具,它只是用來幫助你完成你的 idea 之用,也就是說你的創意是主要的因素,而軟體只是一種工具。

拿 photo impact 來說吧,很多東東它都幫你設定好了,你可以很方便的使用(how to),但可能在你完成一個相當棒的成品,你卻不了解這其中的過程(也就是說 know how)。

或許有人說這就是使用軟體的目的啊!但從另一面來說,是否扼殺了創意呢?軟體是否又 "管" 得太多了呢?

美工軟體都有一定的元素及觀念,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了解 ;

1. 層(layer)

- 什麼是 layer,在這個 layer 上我們可做些什麼

2. selection(選取區)

- 其定義和使用時機,又 selection 和 layer 之間要如何互換,如何將一個選取區處理後,視需要轉換為 layer

3. path(路徑)

- selection 和 path 常會令人混淆,這也是很多人評斷該軟體好不好用的原因。像在 photo impact 中幾乎把 selection 及 path 封裝起來,讓人感受不到其影響。

- selection 和 path 就好像一體兩面、兄弟般的關係密切,其間可將 selection 和 path 互換,做不同的處理。

4. 文字

- 在 gimp 中將文字當做一個單獨的 layer 處理,你可新增加一段文字後,就不難發現在你的 layer 中多了該文字的 layer

-------

在 gimp 中,我想搞懂了以上四項要素,那麼你已掌握了 gimp 70% 的精華。在其它軟體中都是將以上簡化,儘量做得對使用者 friendly 些,這也是一般使用者認為該軟體好用的原因了,其實骨子里都是這幾項東東在主導。

至於像 plugins,只是將以上要素組合成一個好用的功能罷了。沒有使用這些 plugins 是否就無法完成類似的功能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們可藉由基本的要素(像以上 1-4)來完成類似的工作,只是有些不太方便及耗用時間。

所以 plugins 只是個輔具罷了,不得己而使用之。以基本的元件來完成相關的工作,這會讓你更了解其過程及在技巧上的精進。

而且 plugins 因有無安裝而影響到使用可否。例如很多人在網路上抓了很多的 plugins 使用,而裝到自己的美工軟體中。當然,使用這台電腦沒問題的可以很方便使用這些 plugins,但如果使用它台電腦呢?是否就馬上露出你美工技巧上的底線呢?

另外,完成一個同樣的效果,往往有很多方法,所以不妨多試試不同的方式。再來就是多多練習了,熟能生巧。同樣的成品效果,可能別人要使用一個小時,而你只需要 15 分鐘,這就在於平時的練習及所下功夫的多少使然了。